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读后感> 正文

2022《白说》读后感(全文完整)

鸿贵文秘网 发表于2022-04-21 14:05:02 本文已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白说》读后感(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2《白说》读后感(全文完整)

1关于读书

关于读书的意义,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也是这个道理。”

“每本书都是一扇窗,通向我们没有涉足的新世界。”

书中,白岩松如是说,“所有读过的书都像是不断汇入江河的涓涓细流,帮助你慢慢地成长,变得壮阔、深远。你怎么知道是哪条汇入的溪流让黄河成为黄河,让长江成为长江?同样,我这一路上从书中汲取了这么多营养,无法界定到底是哪本书塑造了我。”白岩松“江河的来由”与“人是吃饭长大的”大同小异,都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用哲学的话说,那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我也慢慢感受到,读书是一种乐趣。最重要的是,能够带来乐趣的,是读书本身,而不是读书以后的结果,读书也不是为了坚持而坚持。

2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小的时候看谍战片,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渐渐长大,就会明白,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坏”,每个人心中都并存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有的只是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那样简单,人也不是非好即坏那么绝对。

3关于法律

法律不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线。法律不能让你变成好人,但是它要求你杜绝坏的行为——抢劫、偷东西、杀人是不行的。就像将“家暴”写进法律,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婚姻都可以幸福美满,但至少可以让一些人的婚姻不那么痛苦。

4“你们都是凶手”

“中国这列火车,我们希望它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但是别忘了,一定有人拦在车的前面把它往回推,也有人在侧面瞎推。更可气的是,还有相当多的人,坐在车顶上,事不关己。”想起《悲伤逆流成河》中,易瑶跳河前说的“杀死顾森湘的人不是我,但杀死我的凶手你们知道是谁!”每个人都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希望自己能做个推火车的人。

最后想说,白岩松思考问题的角度是我所想不到的,就像摔倒的老人为什么讹诈救他的人?像我,大概只能评价“世风日下,道德败坏,让我们往后怎敢扶人一把”,但白岩松却能想到“如果中国的老人都有医疗、养老保险,还会发生这么多起讹诈事件吗?因此,涉及道德的问题,不应追问人们“有没有道德”,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们“可以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看到了媒体人敏锐的视角以及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当下,更要有责任与远方。共勉!

这天抽空读了下前些日子买的老白的白说这本书,书的开头就谈了我这几年一向在思考的问题,人活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书上说大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中年男子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今年才26就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么。

人生的好处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好处,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就是不在讨论世界的本源,人生的好处其实就与世界的本源有关联),我们就应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爱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的故事,人的好处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好处的,但是没有好处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好处,这个好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好处,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新鲜的反义词

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杯具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杯具的时刻会长于喜悦的时刻,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加缪说人的一生是虚无的,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来说就是毫无好处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种比较新颖的论述,人活着为什么必须要有好处,无好处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觉得也好像挺有道理。伤感日志大全看完哭了

写到那里,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从小就放羊,问他为什么放羊,他说我爹跟我说放羊能够买更多的羊,卖了羊能够娶媳妇再生娃,生娃再放羊。当我们听到这个故事,大多数和我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觉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杯具的,是毫无情趣的,是不快乐不幸福的,但是放养娃的内心我们是真的能体会到吗?我想不尽然,正因仔细想想我们和放羊娃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从小就被爹妈教育要好好读书考大学,读完大学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妇,娶完媳妇生个娃,然后再读书,工作,媳妇,生娃。我觉得其实与放羊娃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可悲。

关于人生的好处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最后我的体悟是当你被“人活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时,原因仅仅只是你意识到人生需要一个好处,而人生到底有没有好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没有好处,你的困扰肯本就不会存在。毕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虚无。

先说说白岩松吧,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央视。知道他的人是柴静的《看见》有提过,真正的喜欢是在《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吻合了我之前碎片想法及弥补了我所不知道的中国片段。

再来说说书吧,书里写的是:近几年来白岩松在各场合演讲内容的合集。

看完书之后的感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有些内容,我尚未懂得,有些已知的观念,又让我重塑了一番。有些理念,我更加坚定,有些做法,我非学不可。

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

一、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白岩松在给学生的《传家》书中的扉页中写道:“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内心气躁的我,强迫自己慢慢细读,依旧不懂个中味道。深懂人无完人,事无完美。于是,幸福之于我,物质刚好,情感淡浓相宜,精神丰盈。

欲望适可。相信一切都会有最好的安排。

二、做点无用的事儿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总是带有目的性地为人处事。做每件事,想着利益和捷径。于是,我们错过好多好多该有的经历和风景。我也曾在生活里尖锐地提问过,请直接告诉我,我要怎么做,才能到达我想要的那个结果。现在想来害臊,因为急功近利,弄巧成拙的事不少、腰折的事也不少,成功的曲指可数。

绕过该有步骤,揠苗助长后,发现该来得总是会来的。再后来,我不再去纠结我做的每一件事有什么意义,我知道,只要我开心,只要我用心,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所以,我发呆,天马行空,觉得自己相比以前的自己有所不同。

三、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输得体面,并且有尊严。这一段提到,他在伦敦奥运会报道时,奥组委的回答:体育教会孩子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我们都知道中国教育有弊端,从80年代的教育顽抗到90年代,然后80年代的父母依旧重蹈着教育着00后的孩子。现实告诉我,我们真的只是说说而已,别在意。

几乎没有一个父母一个老师一所学校教育孩子如体面且有尊严地输。我们一代代的传承着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父母,别人家的老师。我们极其重视成功,也相对放大了挫折,却没有人告诉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去面对。我们不断折腾着折腾着,流着泪告诉自己,我要坚强,我是打不死的小强,然后,继续折腾,很少人能破茧成蝶。即使,我们还心心念念着,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是,请记住:败局可以催生变局,前提是,你有意志和能力。成败不在当下,而在历史。

共享白岩松的一句话:在一个大时代里,如果你受到很多委屈或者不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交给时间。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四、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我一直自卑地觉得,我不会思考,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三观可变的人。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没有独立的视觉和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我愿意学习,也还在学习的路上,有一天我会变得更加善于学习。我也会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人。

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请去寻找第二个答案。

脑海中对于白岩松的印象是不会笑,板着一张脸。我读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是畅销书,而且此书在图书馆中一直都是处于借出状态,好不容易看到一本,赶紧借回家翻阅一下。

本书我认真的看了2遍,书中的很多观点很赞同,也有很多想法在其他书中看到过。书中对于《道德经》和古典音乐的描述是我一直很想找的内容。我对《道德经》一直很想看,但是怕看不懂;
对于音乐,我也很想入门,但是无从下手。这本书中的这两部分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书中提到了关于幸福的概念。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和精神。作者又将它引申了一下: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我非常赞同这段话,空有物质,没有情感和精神的人幸福感不会持续太久。而没有物质基础,情感和精神也是脆弱的。

挫折与失败原本就是变革的机会。任何失败都有可能是上帝对你的一种提醒,让你静下来思考,改变原来的路径,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

除了专业角度不同,还有一点使自己有别于他人的,是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呢?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有些人只有初中毕业却可以做一番大事业?为什么有些名牌大学毕业却过得不如意?当工作时间久了以后,你的文凭就没有刚毕业那时候那么重要,关键在于你的能力。你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你的情商,你的人格魅力等等,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而你与他人的区别也在这里。我个人觉得阅读——广泛的阅读,可以提升你这方面的能力。你阅读优秀人物的传记,你会不自觉的拿自己和他比较;
你会不经意间把他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
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作者提到肖邦的《夜曲》可以当做轻音乐听。我特地在网上买了鲁宾斯坦的演奏版本,真的太好听了。虽然我不是很懂曲子的意思,但是旋律好美,尤其是第一首。

我一直想买一本《道德经》,但是市面上的版本太多了,白岩松推荐了陈鼓应教授的版本。下次买来,我要认真的学习一下。《道德经》是值得读一辈子的书。

人生真正的挫折是跟生命相关的大悲大落,学业、事业乃至情感历程中遭遇的一些不如意,不过是一段经历而已。作者希望大学生们走向社会的时候,面对一切变动和未知,请用“好奇”而不是“恐惧”去面对。

对于作者的这段话,我非常赞同。最近网上我关注的一位博主得了鼻咽癌。他说此刻才发现事业等都是虚的,他甚至羡慕路边的乞丐,认为自己连乞丐也不如。生了病后,他才开始觉悟,以前自己为了所谓的事业、责任不顾自己的身体。只可惜,他大彻大悟的晚了。

读书有所获,是对写书人的最大的尊重。开卷有益!

在假期,难得有相对集中的时间用来阅读,倍感幸福。在寒假里所读的几本书中,给我感悟最多的是白岩松的《白说》。作为教师,自然要读一些教学理论,教学专著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我觉得我们阅读的范围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此。我们看过的每一本书去过的每一方土地都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与之相处的方式,最终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成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的人生目标。

《白说》是白岩松的一本演讲稿集,收录了他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观众就不同话题所写的演讲稿。因为是演讲稿,所以虽然探讨的往往是“家国大事”,但语言却亲切平和,温柔而又有力。读这本书,如同在和一位智慧的长者聊天,看似不经意的一些话语却能启发你无限的思考。简而言之,这是一本语言有温度,内容有深度的书。我相信,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能从这本书中都获得自己的感悟。

虽然这本书并没有专门的篇章来讨论教育,但他的很多思想让我对我的日常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比如,书中提到:“所有决策的出台,必须要建立在对人性更透彻的了解上,顺应它,引领它,才能更好。”那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归根结底,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也应该建立在了解人性、顺应人性的基础上。我想这也是为什么2020版的课程标准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千人有千面,所以我们似乎并不能期待所有的学生都去热爱某一门学科,更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用同一种方法去学好一门功课。有了这样的认识,也许我们就可以用更平和和温柔的心态去面对不那么爱学习不那么听话的学生。可是,如何能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爱上你所教授的科目?又如何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有更多的收获?从《白说》中我得到了启发。

白岩松在书里提到一位美国的特鲁多医生,他的墓碑上刻着三行字:“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抚慰”。医生和老师是一对有着诸多共同之处的职业。医者医身,师者医心。其实我们如果足够细心和耐心地去了解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其根本原因往往并非他天资欠缺或者不愿努力,而是他(她)的心理或者心态出现了问题。有时候和学生交流,会发现处于这个年龄阶段以及学习压力中的他们其心理是及其敏感和脆弱的,他们需要帮助却找不到正确的求助方式。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突显了出来。此时的我们,应该去竭尽全力去“抚慰”,去“治愈”,然后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我想我们在“讲”之前需要先学会“听”。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样的授课方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也应该了解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更应该能“听”出学生的疑虑困惑,这有可能是学习中的,也可能是生活中的,然后积极地去提供帮助。也许,如果能够成为这样一位善于“倾听”学生的老师,学生大概也不会拒绝你的课堂。也许,他/她在你的课堂中不仅能获得足够的知识,还能获得更多生活的智慧。这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

推荐访问:《白说》读后感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