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学习强国> 正文

强国之路小论文(2篇)

鸿贵文秘网 发表于2023-05-01 18:10:04 本文已影响

篇一:强国之路小论文

  

  制造强国战略之我见

  XXX(XX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XX,XX)

  摘要:本文通过对制造业国外国内历史的回顾、国际制造业动向的调查及近年国内政策走向三方面来综合分析中国制造业前进方向及发展路径,并从技术创新、人才资源、国际合作和环保节能多方面进行阐述。本文从制造业历史,各国制造业发展模式中汲取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发表了对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见解和想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走向;强国战略

  1.引言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的到来,即将引领新的工业革命浪潮。中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丧失,发达国家积极制定制造战略促进制造业回流。中国制造业面临国内国际“双重压力”,而制造业正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业完成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制造业的意义

  18世纪60年代,英国进行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纺织机为标志,英国进入了长达100年的“世界工厂”时代。那时英国生产了全世界53%的铁、50%的煤和其他多数的工业产品。其工业制成品和跨国贸易遍及世界五大洲,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业大国,科技和经济强国。与此同时,伦敦也随着英国制造业的兴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19世纪中叶,以电报、电气、铁路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后,美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到1880年前后,美国的制造业已跃居全球首位。1890年,美国制造业总值已经是英国的两倍多,相当于欧洲各国制造业产值总和的1/2,此后,美国的工业便长期保持在世界第一位的位置。1913年,美国主要工业品产量相当于当时英、德、日、法四国的总和,占世界1/3以上[1]。

  制造强国战略之我见

  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对制造资源,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2]。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能否率先完成工业变革对一个国家的命运及其前途有着决定性的作用[3]。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制造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78年重工业爆发阶段,新中国单纯依靠国家力量、实行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工业时期,其中包括“一五计划”接受苏联援助的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等多个重工业项目使内地的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跃进战略使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钢铁行业脱离其他部门急速发展。第二个阶段1979-1996年改革开放后制造业快速繁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型工业化道路给我国带来了经济奇迹,到1996年经济总量比1979年翻了两番。1988年之后向市场经济改革转型的号召使得民营、外资企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逐渐升高,它们促进了轻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使服装、医药、视频、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制造业飞速发展。民间生产力的释放、外伤的引进、国内需求上升、政策的开放都是这一时期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动力[4-5]。

  1997年至今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形成阶段,国内经济稳定发展,大量国外制造业企业进入中国,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基地。我国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制造业总出口的比例从1980年的0.67%增长到2007年的10.98%(见图2),年平均增长10.9%。然而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领域中,“低端”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现实状况,总体呈现一种大而不强的状态。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6]。

  图1.各国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

  制造强国战略之我见

  3.国际制造业动向

  2013年4月,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对外宣布了“工业4.0”国家战略。自2005年起德国制造业的上升速度开始超越国内生产的平均增速,但是这一良好态势被欧债危机打断,总体上看2009年以后德国制造业产值的增速再度慢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德国制造业需要在新形势下借助“工业4.0”来继续维护和增强同时防止产业空心化和传统制造业向外转移的威胁[7],如图2。此后,德国基于现有的技术平台,通过ICT技术和生产制造技术的深入融合,帮助德国中小企业把处于全国,甚至全球各地的价值链伙伴纳入同一平台进行合作;打破价值链之间的壁垒,在产品、设备、人、组织之间实现无缝集成,以过去无法想象的速度和效率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系统生命周期管理。相关专家指出,“工业4.0”能够帮助德国的中小企业以价值链为纽带,融合系统管理能力、研发设计能力、客户服务能力。

  [8]

  图2.两德统一后德国制造业与国内生产增加值的指数变化趋势

  作为制造业大国,德国推出“工业4.0”的国家战略之后,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欧美各国敏锐地意识到:新一轮工业革命来了。不久,美国确立工业互联网,出台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宣布《英国工业2050战略》,这是一项定位于面向2050年英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研究;日本公布《机器人新战略》,同时重点发展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和太阳能发电等产业;韩国出台《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该战略提出:重点发展能源与环境、新兴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等六大产业,以及太阳能电池、海洋生物燃料、绿色汽车等22个重点方向[9]。

  中美贸易关系极为密切,中美两国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国和重要投资来源地。2012年,奥巴马提出了相关议题并实施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推动国会于2014年年底通过《振兴美国制造业和创新法案》,赋予商务部部长建立和协调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的权利,为深入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奠定了法律基础。在其执政期间已建成9家制造业创新研究院(计划到2022年建成45家)[10]。2016年9月,“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正式更名为“制造美国”,意味着美国制造业创新战略进入一个新阶段。新上台的特朗普政府在财政预算中拟削减对先进制造业研发的财政资助,并宣称进一步降低企业所得税,采取资金方面的支持使制造业岗位回流。

  制造强国战略之我见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正在孕育一个庞大的生产基地,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近日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预测,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盟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崛起,这些国家拥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灵活的制造能力和日益扩大的市场等,使其有望在2020年跻身全球15个最具制造业竞争力的国家[11]。这些东南亚国家各自利用自身的优势走差异化路线,有效地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了制造业健康发展。泰国利用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充裕的电力,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对于越南而言,其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便捷的地理位置、快速发展的经济受到众多电子厂商的青睐。

  4.中国制造强国战略

  4.1制造强国战略目标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通知,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12]。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指出,要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13]。

  4.2建设制造强国

  从人才资源出发,模仿德国双轨制教育制度,分为研究型,应用型两类培养。政府应鼓励大学4制造强国战略之我见

  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并根据大学研究实力将一些院校设为应用型大学或专业高端工程学院培育与先进制造相适应的科研人才和知识型员工。对于这些大学,鼓励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来提高学校的实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工程师为目的来发展。对于研究型大学,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更快的将一些前沿技术应用到企业中快速提高生产力;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建设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宽海外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14]。政府应鼓励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技术工人,强化在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提高制造业整体技术工艺水平,甚至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主体由职业教育学院变为企业。从企业出发,完善和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5];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市场环境,鼓励更多的人才创业;完善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企业使用股权激励、知识产权共有等方式,激发高端人才的积极性。

  图3.德国教育体制图

  从技术创新出发,为解决大部分高校和部分研究机构的研究架空,无法应用到造福人民群众中去。政府应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化技术研发机构为支撑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加以转化精进,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16]。政府应对与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相关的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承担基金项目,使科研院所和大学所研究的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力,使每一份科研基金都能用的适得其所。改进以往的大学评价准则,不以论文数量论英雄,加上研究成果的实际效益权重并增加相关业内人士来严格把控科研项目基金审查审批。高校科研机构及大型骨干企业应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及项目数据平台,使科研设备及相关科研资料能充分利用。鼓励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科研人员的合法权利和劳动成果[17]。

  从环保节能出发,针对转型升级的需要,以绿色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5制造强国战略之我见

  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增大对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兴能源的利用;积极培育新兴节能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18]。

  以国际合作出发,加大企业对外来技术的消化能力,大型企业减少对外部零部件与原材料的依赖,更多的购买国内装配材料零件,直至中间产品大部分实现本地生产,由此完成产业升级,完成相关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的转移和交替[19]。由于我国人力资源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且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可以将一部分技术趋于稳定的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转移至东南亚国家,减少生产成本扩宽国际市场[20]。

  5.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制造不进则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必须把握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采取积极对策,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要依靠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的科研力量支持,国际上的协作和交流。中国的制造强国之路任重道远,需要从人才资源,政府规定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在这个关键时刻,更应放眼国际,回顾过去吸取经验掌握大局,把握市场动向,方能提升中国制造业实力。

  制造强国战略之我见

  参考文献:

  [1]

  谢浩.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演变[J].大观周刊,2013(12):10-10.

  [2]

  张曙.对我国制造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04,6(5):1-7.

  [3]

  杨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产业升级发展[J].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6(10).

  [4]

  赵欣欣.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概述[J].西部皮革,2016(10):273-273.

  [5]

  杨波,于晓晨.从世界工厂的历史变迁看中国的差距[J].现代经济探讨,2004(12):53-56.

  [6]

  朱高峰.制造强国战略[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3,16(4):171-176.

  [7]

  阮建兵.德国“工业4.0”发展现状调研及启示[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7(3):134-136.

  [8]

  李长杰.“工业4.0”: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J].世界科学,2014(5).

  [9]

  于明远.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理论导刊,2016(1):76-81.

  [10]

  韩永彩.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6,32(4):51-62.

  [11]

  本刊综合.差异化崛起中的东盟制造业[J].时代金融旬刊,2017(10):48-49.

  [12]

  马湛.“中国制造2025”引领制造业从大到强[J].人才资源开发,2017(13):77-78.

  [13]

  韦仁.《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发布“三步走”迈向制造强国[J].装备制造,2015(5).

  [14]

  丁纯,李君扬.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4):49-66.

  [15]

  李佳琪.德国工业4.0——不仅是一场科技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革[J].金卡工程,2017(1):13-18.

  [16]

  吕薇.以创新驱动建设制造强国[J].中国经济报告,2017(3):20-22.

  [17]

  常利民.大力培育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支撑制造强国建设[J].中国工业评论,2016(5):54-59.

  [18]

  江飞涛.实施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政策体系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5,17(7):49-53.

  [19]

  杜晓君.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规律和趋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V(6):31-35.

  [20]

  成丽娜.我国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情况分析[J].财讯,2017(8).

篇二:强国之路小论文

  

  以改革是强国之路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刻舟求创",比喻死心眼,做事情不懂得因时因事而异,不懂得变通。刻舟求剑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这样的人近乎没有;然而,做出类似"刻舟求剑"这种蠢事的人却并不少;比如那些反对革新,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人。

  《吕氏春秋·察今》里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即做事要据情况而论,该变法时就必须变法。批评的就是像刻舟求剑那样不懂得变通的人。

  不墨守成规,我国古代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懂得这道理。与《吕氏春秋》几乎同时的《韩非子》,在其《五蠢》篇里,就讲了同样的思想:"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又说:"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这说的也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意思。

  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更直接地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者,古今之公理。"虽然无数的历史事实,也确实绰绰有余地证实了这道理的正确性。然而,即使这样,也仍然有人要作"刻舟求剑"式的人物,仍然要"顽固到底。"他们认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要破除老制度、老规矩,这如何能行?因此坚决阻挠改革。

  这种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恰恰是由于他们不懂得"规矩""制度"是相对的。"老制度"只适用于老情况、老环境;而新情况、新环境是必须要"新制度"的,改革、变法正是建立新制度的有效手段。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具体的情况具体地分析。因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而拒绝而反对改革的人,恰恰忘了列宁的这句真理。

  坚持革新则进,反对变法则退。翻开古今中外各国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凡是

  随历史潮流及时变法,革新的国家,都变得强大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强国;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也成为强国。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与此相反,凡是不及时革新的国家就被历史所遗弃,十九世纪末的中国何以灾难重重?不就是因为墨守成规,没有及时变革的缘故吗?及时改革,可以富国,可以强兵。我们中国近十多年的改革,已足以说明这一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国家锐意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泽民在十四大上说:"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围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改革,是关键的原因。

  历史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所以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推荐访问:强国之路小论文 之路 强国 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