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正文

农业发展交流发言(5篇)

鸿贵文秘网 发表于2023-05-03 13:20:02 本文已影响

篇一:农业发展交流发言

  

  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交流研讨会典型发言材料

  第一篇: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交流研讨会典型发言材料

  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交流研讨会

  典型发言材料

  目录

  1.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浙江省农业厅(2)2.构筑新平台

  创建新模式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8)3.构建全要素服务平台

  助推新农村经济发展

  …………………………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政府(18)4.架服务连农桥

  走合作共赢路

  ………………湖南省衡阳县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局(25)5.建立“八位一体”模式

  创新农业服务机制

  ……………………………河南省固始县农经站(31)围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浙江省农业厅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也是农民创业创新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省以高效生态农业强省和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建设为目标,突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这一主线,按照公共性、合作型、市场化服务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强化政府主导和政策引领,推进农民协作和组织创新,深化产业分工与服务配套,着力构建体系复合化、服务产业化、促进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一、着眼于政府主导和引领,着力健全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切实承担起农民解决不了、市场和社会提供不了的服务供给需要,在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我省把健全农业基层公共服务体放在重要位臵,在连续多年推进政府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2009年,由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农技推广为基础、集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于一体的“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取向,按照接点成线、结线成网的要求,着力构建省市县

  2乡四级有服务机构、村有服务站点和推广示范户的公共服务网。2011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见》,突出“多功能、一体化”要求,集聚服务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推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向“3+X”一站式职能配臵和服务模式提升。目前,全省县以下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1653个、农技人员8514人。并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着力打造五大公共服务平台。一是以农民信箱系统为主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2005年开始,我省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通过实名制注册的形式,为普通农民、农业经济组织、涉农管理服务人员等搭建了信息交流、农产品推介的全天候、零成本信息服务载体,目前注册用户达254万户,日点击量200万次。二是以农博会为主的农产品公共推介销售平台。省里连续近10年举办全省农业博览会,各地积极开辟农展会、交易会、博览会、推介会等展示展销平台,建立了一大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展示展销中心,还组团赴省外、境外参展。组织开展“农超(市)”对接、“农社(区)”对接、基地对接、原料对接、银农对接、项目对接等机制,定期不定期举办各类对接活动。三是县乡村联通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指导各地积极创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提供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全省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率达到41.5%。四是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创业平台。2009年始每年联合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为3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寻找优秀人才,并对大学生投身农业在报酬补助、社会保障、项目扶持、金融服务、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五是农业风险规避支持平台。以主要农产品的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农业政策性保险服务为主体,以政策性支持为手

  段,逐步扩大农业保险产品,为减少农业风险开辟了有效的渠道。

  二、着眼于基础稳定和完善,着力打造合作服务网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发展集体所有制下的家庭承包制与家庭承包制上的专业合作制,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我们顺应农村经济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放大其对内部成员的统一服务功能,培育和扶持农业合作服务网建设。一方面,依托村经济合作社建设开展服务。2007年由省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浙江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为村经济合作社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村经济合作社利用地缘和人缘优势,从当地实际出发,单独或联合成立农业服务组织,实现服务农业和发展集体经济互促共进。如嘉善县缪家村通过建立综合种苗基地,统一提供鲜切花种植、种子种苗培育等系列化、农业作业等服务,既带动农民发展现代精品农业,每年村集体增加收入100余万元。2011年,全省30058个村经济合作社实现收入259.4亿元,村均用于农业发展服务支出5.6万元。另一方面,支持合作社强化服务功能。把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作

  4为服务提升的主要环节来抓,在近几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和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先后于2010年和2012年由省政府下发《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10?48号)和《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意见》(浙政办发?2012?73号),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四统一”服务(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服务、统一产品收购和销售),进一步丰富了农业合作型服务内容。全面推广以机耕、机插、机收为重点的劳动力替代型服务,代育秧、植保统防统治、机烘、初加工及包装等技术替代型服务。2011年全省1024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作业服务收入6.49亿元,服务农户数84.7万户,服务面积785.5万亩。以畜牧产业组织重组和合作为契机,由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促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屠宰、加工等环节服务,涌现了公司带动型的义乌丰和模式、养殖场同类集聚型的萧山农法与龙游龙珠模式、合作社重组型的金东和丰模式、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合作型的国茂、科盛模式等服务模式,促进了畜牧

  产业主体提升发展。目前,57.5%的合作社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服务,42.5%的合作社开展仓储、运输、作业、加工、信息等专项服务,服务和带动经营耕地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50.3%。同时,引导合作社加快兴办加工和流通业,兴建合作社联合社,促进全产业链经营服务。

  三、着眼于主体多元和配套,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服务的同时,我们坚持统筹整合资源力量,不断强化农业服务社会化促进机制,培育多元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发挥农业企业服务带动作用,鼓励引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稳固利益联结机制,以服务带动农户和合作社发展。全省发展农资经营店(企业)19000余家。二是发挥种养大户的示范作用,鼓励大户在搞好自我经营基础上,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等指导和种子种苗、机耕机收等服务。三是发挥农村能人中介作用,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和贩销大户,鼓励其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和技能,积极开展营销服务。全省从事农产品购销人员17.8万人,购销专业户经销额380亿元。四是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优势,探索建立“三农六方”协作机制、市校合作等机制,构建产学研、农科教联盟,为科技服务开辟了新途径。五是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签订银农合作框架协议,创新小额丰收贷款、订单质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抵押贷款等金融服务产品。2011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21177.95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3787.93亿元,分别比上年底增18.6%和17.5%。

  四、着眼于服务持续和长效,着力加强政策性支持保障

  农村服务的市场化要素不足,政策支持尤为重要。我们持续加强对新兴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主体的资金扶持,以政策杠杆

  6撬动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农民信箱系统、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农产品营销活动、引进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等给予重点扶持。设立专项资金建设农业基层公共中心,对引进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欠发达地区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发达地区每人每年补助5000元,连补三年。加强对合作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省、市、县各级都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

  持资金,着重对带动面广的合作社开展服务项目和设施建设进行专项补助,将合作社列入农机购臵补贴的主要补助对象,且各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度倾斜,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近4000万元。省、市、县均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切实增强村经济合作社服务功能。其中省级专项资金每年8000万元,自2012年至2016年连补5年。在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平台建设上,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在享受项目建设专项扶持同时,同步享受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臵补贴等补助政策。杭州市等地还设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服务达到一定规模、组织管理规范、服务绩效明显的服务组织给予专项补助。这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形成了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7构筑大服务

  创建新模式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农业现代化的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从安徽来看,分散、小规模、兼业化经营仍然是现阶段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营方式。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服务的“小而散”与现代农业要求的“大且强”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如何解决和应对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大服务”不足甚至缺失问题迫在眉睫。在系统梳理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农业一线的鲜活经验,提炼了一些观点与建议,力图为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省情与概况

  安徽省属全国南北过渡地带,农业资源类型丰富,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和6个粮食调出省份之一,全省辖16个市、105个县(市、区)、1262个乡(镇)、1.6万个村委会,乡村人口5333.9万人,耕地面积6256.8万亩,农业专业户32.4万人。安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农民的合作服务体系和公司的经营性服务体系等三大体系构成。

  各级公共服务机构成为提供农业公益性服务的主平台。随着农村

  改革的深入,农业技术推广、畜牧兽医、农产品质量

  8安全、农业机械等公益性服务职能界定日趋清晰,体制机制日臻完善,服务定位更加准确。省、市、县(市、区)、乡(镇)共有推广机构3074个,人员2.2万人。全省农业科研机构14个、教学机构2个,人员1769人。在农业技术推广上,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等重大农技推广项目为抓手,大力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办事限时制和责任追究制。在畜牧兽医服务上,组织全省2000名畜牧专业技术人员,重点推广适用技术,扶持1000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和5000个规模养殖场,带动5万个养殖户,构建科技人员、示范场、饲养小区和农户多层互动的畜牧技术推广服务新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农村专业服务大户合作服务的基础作用更加强劲。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业已成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基本力量,基础地位十分巩固,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自上而下逐渐形成体系。目前,我省各类合作社2.1万家,成员138.5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340万户。为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规模,多社联合、社企联合、社村联合、社户联合等各类合作模式快速推进,自我服务领域由生产领域向资金互助、资源利用等多领域延伸。由我省亳州联发合作联社、凤阳小岗黑当家合作社等13家合作社发起成立的安徽徽润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社联合社成为全国首家省级联合社。农村专业服务大户活跃在农村各个领域,成为

  9农村短缺劳力户的重要帮手。全省农业专业户中有种养殖能手21万名、农机手7.9万名、植保员(机防手)4.8万名。不仅满足了农村农忙季节劳动力短缺时农户用工需求,并且还能提供个性化服务。

  以龙头企业为骨干的专业化经营服务主体初步成为农业服务的内生动力。龙头企业承担社会化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强,全省现已形成年加工产值超5亿元的产业集群105个,聚集龙头企业980个。涉农企业有研发与推广机构740个,科研与推广人员1.2万人。龙头企业常年及季节性用工分别为200万人、500万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二、探索与创新

  近些年来,安徽作为农村改革先行先试省份之一,始终把做好为农服务、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点工作,始终把构造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建新型服务模式作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自2005年起,省委、省政府就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有关文件。为贯彻农业部的文件精神,今年省农委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和目标、工作重点、服务主体和政策扶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蓬勃发展,涌现出不少创新做法与成功典型。

  10以培育主体为突破口,以产业化经营推动社会化服务。公共服务机构代表政府实施公益性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其宗旨是维护社员利益,开展互助性质服务,对外追求合作社利益最大化。龙头企业是统筹市场需求和农户要求的服务主体,其性质是营利的,目的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宁国市同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让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三驾马车”共同发力,形成三位一体共生共赢的可喜局面。在该市港口镇山门村,五星公司、合作社和畜牧站,有机结合,有效运转,形成了服务全村、覆盖全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五星集团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对农户实行三免费(免费咨询、免费技术培训、免费办理担保贷款)、三上门(上门勘察设计并协助建鸡舍、上门技术服务、上门调运成鸡)、六保证(保证苗鸡质量、保证饲料质量、保证药品质量、保证按时调运、保证准时结算)。在做好常规服务的同时,五星集团还联合华喜合作社开展了金融、保险服务,以企业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为抵押,为合同养殖户投保(含禽舍、器具、饲料、成品家禽等)。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保险公司予以理赔。

  以“四代一管”为突破口,推进城郊多功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合肥市包河区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方向,按照“依托资源建基地、突出特色壮基地、连片开发扩基地”的思路,11大力推广“龙头企业

  ﹢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该区天禾种业基地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农业服务网络,设臵网上指挥系统与基地操作规程,实行“四代一管”服务模式,即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管理的现代农业全程服务模式,推进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保姆式服务。通过指挥系统、“四代一管”模式、优质种苗培育三管齐下,实现服务科技化、网络化和全程化,不仅大大解放了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每亩还能增产50多公斤,增效100多元。

  以“四良”模式为突破口,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宿州市埇桥区积极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主体,探索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四良”模式,即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田,即对基地内道路、河沟、涵闸、灌溉井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提升,夯实农业生产基础,确保增产增效的物质优势;良种,即推广使用小麦和玉米良优新品种,确保增产增效的品种优势;良法,即实施土壤深耕、平衡施肥、化除化控、药效一体化、节水灌溉等新技术,确保增产增效的技术优势;良制,即进一步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新机制,搭建增产增效的组织优势。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合作社还制定出了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耕旋、统一机条播(机插秧)、统一开沟、统一管水、统一防治、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统一秸秆综合利用的“十统一”12种植规程。“十统一”即:明码标价,保底收成,农户“按单点菜”,可以选择一到十项服务。

  以土地托管为突破口,依托专业合作社开展全程农事服务。凤台县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生产的各类农事进行细化分解,开展“订单服务”和“土地托管”。在该县杨村乡店集村,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已托管农户承包耕地4753亩,托管的农户耕地每亩少投入了近220元,粮食每亩却增产近260斤,实现效益近260万元。该服务模式的特点在于改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口头合同为统一规范的土地托管合同。以往各项服务价格没有标准,都是到时间在地头商谈,而且很多生产人员都没有经过培训,凭经验干活,对服务质量没有承诺,农户粮食减产了也找不到人索赔。为了保证合同真实性,合作社对每户

  农民都设立了托管档案,并留农户影像证明。目前店集村的耕地全部进行了调整,田成方、路取直,更适应机械化耕种了。

  以“以钱养事”为突破口,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创新社会化服务。针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特点,积极探索

  “以钱养事”新机制。按照“项目招标、市场运作,层层签单、政府买单,钱随事走、按绩取酬”的运行模式,推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四定一统一”的要求,即定防区、定任务、定指标、定报酬、统一收费标准,明确“以钱养事”方式、内容和责任,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将量化的动物防疫13任务,通过多种途径向全县具备动物防疫资质的技术人员公开招标。每年年初,全县统一安排春防集中免疫,布臵强免任务,将动物防疫工作方案和具体标准下发到各乡镇,由乡镇组织公开招投标。镇政府与中标的防疫员签订承包合同。根据防区大小和防疫工作量核定防疫员财政补助经费,动物防疫所需疫苗、物资和工作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保证。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报酬实行财政补助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强制免疫注射一律免费。

  以统防统治为突破口,构建社会化服务新机制。霍邱县从粮食生产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植保服务新机制,针对“谁来管、谁来投、谁来干、谁来验收说了算”等问题,统筹不同服务主体、性质和形式,探索和推进植保服务新机制。一是提供多种服务方式,尊重农民自主权。服务方式主要有3种:全包型、半包型、自防型。全包型,即植保队与农户签订协议,实施水稻、小麦生产全过程病虫害防治。半包型,即农户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自己购药,植保队员按劳取酬。自防型,即农户租赁药械,自己下田防治。二是先购后补,调动农民积极性。在统防统治工作中,县里不是简单地将政府补贴“一把撒”,而是集中资源,靶向投入,由乡村植保队向农户宣传,“谁筹资谁享受补贴,不筹资不享受补贴”,农户先出钱购药,防治结束返还。三是双向考核,确保统防统治效果。乡镇植保队负责对各村植保队监管,实行定期考核。所有植保队员由乡镇统14一登记造册,实行档案管理。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田、对接到户,划片包干”的原则,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对乡村两级植保队(含合作社植保队),实行工作一季

  一查,人员一年一审。队员服务手册由农户签字,乡村盖章,作为兑现报酬和奖补依据。同时,对农户的防治情况以村为单位登记造表,作为补贴清册,达到防治标准的足额返还预缴的防治费用,没有达到标准,追究防治人责任。

  三、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服务体系还是不健全、不完善,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多样性需求。从服务主体上看,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任务不清、运行机制不活、人员素质不高、经费保障不足、服务手段落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依托力量职能发挥不足。从服务内容上看,存在“两重视、两忽视”的现象,即:重视产前、产中服务,忽视产后服务;重视生产技术服务,忽视金融保险服务。从组织结构上看,各类服务组织之间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缺乏相互联动和配合,各类服务主体各自为政,尚未形成服务合力。从服务条件上看,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条件和服务手段比较落后。

  随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好乡村步伐的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必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此提出如下15建议:

  (一)发展社会化服务的根本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过30年的改革实践,家庭承包经营理念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中已经基本确立,但是,在统一经营这个层面,与改革目标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大多数农户尚未参与到各种形式的统一经营中来,尚未享受到统一经营所带来的社会化服务。要在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形成公共性服务、合作型服务、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整体协调、全面发展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发展社会化服务的关键是创新“以农为本”的服务机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势,要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全方位服务转变,由常规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根据公益性服务的不同特点和具体要求,积极探索多角度、多范围、多领域的公益

  性服务实现形式,将定岗服务、购买服务、派驻服务和委托服务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探索政府与企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结合提供服务的多种形式,推进公益服务“进村入户”、“进企入社”,做到农民认同、农民接受、农民欢迎。

  (三)发展社会化服务的出路在于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议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带动、16项目支持、金融扶持等措施,培育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在技术信息、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资金等方面进行自我服务、互助服务。积极探索和创新农业服务新机制,推行和完善为农服务政府承诺制、农业技术服务专家负责制、服务全程代理制等,逐步实现公益性服务和准公益性服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着力点在于强化财政扶持的靶向性和导向性。建议根据流转土地的实际使用和改造提升情况,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用于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进行奖补,对于基础条件较差的田块,农民不愿投入,企业不会投入,要由政府先行投入进行平整和改造,吸引企业资本的后续跟进,避免低价、低值流转。

  (五)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突破口在于各项配套措施的差别化和创新性。针对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普遍提出想扩大生产但是缺少资金的问题。建议将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纳入农村信用消费业务范畴,按农作物生长收获期时间计算利息,期限内还款免息,制定出台“按揭买农机”的办法。

  17构建全要素服务平台

  助推新农村经济发展

  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平湖市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入手,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阵地,不断完善思路,创新服务机制,强化扶持引导,逐步形成了政府为主导、村级组织为基础、市

  场化服务组织为骨干、信息建设为纽带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格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平湖市也因此获得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商品油、商品粮、商品猪生产基地、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非主产区产粮大县等荣誉称号。

  一、全面打造农业生产要素服务平台

  我想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我们的主要做法。

  第一个方面是:政府+集体+市场,强化组织要素服务

  农业服务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骼,一开始,市政府就抓住核心,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政府主导、集体经济支撑、社会共建的路径,着力构建完整的服务组织体系。

  一是健全三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按照提升市一级、强化镇一级、发展村一级的总体要求,建成市镇村三级农业公共服18务体系。市一级设立综合农技推广中心,中心下设5个分中心,建立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镇街道按照“多功能、一体化”的职能配臵和“3+X”的服务要求设臵9个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在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项基本服务职能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服务内容,如提供农业气象、农业保险、电力设施维修等。在村一级,借用村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平台,延伸建立村级农业公共服务站95个,为各项农业公共服务和支农惠农政策“进村入户”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发展村集体生产性服务组织。为助推现代农业建设,我们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大力支持村集体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即可给农民提供低价优质服务,又有助于服务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如新埭镇9个村共同出资领办新联粮油专业合作社、新联生猪专业合作社和新埭农资专业合作社。新联粮油合作社通过整合财政项目,集中服务资源,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水稻育插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农机作业服务中心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全镇粮食作物统一机收服务率98%以上,统防统治服务率46%,统一机插秧服务率25%。

  三是培育市场多元化服务组织。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专业市场、农产品经纪人等各类市场组织,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重视并利用供销系统所拥有的独特的系统资源、资产资源、人力优势及其群众

  19基础,在全市布局214个农资供应连锁店,建立市镇村三级农资连锁经营体系,农资统一配送率80%以上。2011年平湖市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交易额达11个亿,全国供销系统排名第8名,迁建中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占地457亩,建成后将成为浙北地区龙头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第二个方面是:平台+团队+机制,强化信息要素服务

  我们借助信息化手段,以“12316”全国农业公益服务热线为依托打造为农服务大平台,农民拨打服务热线即可获得便捷、全面、及时、就近、权威的各项服务,有效解决分散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缺位问题。

  一是搭建便捷平台。将原来分属各部门的农技

  110、农机作业资源信息平台、土地流转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等近10个服务平台进行全面整合,在农经系统设立办事大厅,由农业专家及志愿者轮渡坐守接听来电、接待来访农民,并根据农民需求进行判别、分类转接到各服务团队,统一对外提供政策宣传、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生产要素、等六大类近百项服务,实现涉农服务“一线通”。

  二是构建服务团队。支撑为农服务中心的是三类服务团队:农技专家服务团队由农业政策、粮油、农机、畜牧兽医、海洋渔业等7个专业服务组形成;志愿者服务团队是通过基层组织引导、自愿申请等方式,由全市1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吸纳组成;社会化服务团队是通过公开招募方式吸纳237家有能

  20力、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经纪人、规范化农资经营店、乡村兽医人员、农机作业手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人员加盟组成的,并由为农服务中心根据农民对服务质量的反馈调整加盟团队。

  三是健全服务机制。在前期办理的基础上,完善专家坐席预告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回访制等工作制度,加

  强服务市场监管,规范服务行为。中心成立以来,共接待来电来访2750多人次,发布信息量1400多万条次,接询到位率100%,农民服务满意率100%,促成农产品交易400多万元,对接土地流转30笔,下乡现场指导1260多次,为农民群众解决难题近3000件。

  第三个方面是:土地+资金+技术,强化生产要素服务

  我们紧紧抓住现代农业发展的几大生产要素,出台政策,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利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平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供保障性服务。

  一是土地要素服务。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县之一,建立市、镇街道、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体系,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指导和服务。首创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服务机制,由政府、集体、业主三方共同组成的风险保障金,切实保障农村土地流转主体利益。创新土地规模流转机制,鼓励村级组织开展土地流转服务,引导土地整21村、整组流转。目前,全市常年性土地流转面积10.96万亩,流转率34%,11个村实现整村流转。

  二是资金要素服务。2004年,市政府出资600万元组建平湖市农业贷款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有效地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目前担保公司累计担保贷款3.2个多亿,现担保余额6328万元。2009年我们推出了平湖市“金土地”专项贷款金融产品,规模经营主体将合法取得的流转土地经营权及地上(含地下)附着物作抵押物取得银行贷款,全市已有16个经营主体通过2707亩承包土地经营权贷款金额2020万元。2011年我市成立平湖市新当湖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累计向社员发放贷款3500多万元,全部用于社员农业生产投入。

  三是技术要素服务。以272名全市农业技术专家为支撑,采取技术培训、技术辅导、技术资询、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促进实用技术推广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加快农技示范效应扩张,全市已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0个,确定主导品种56个(类)和主推技术48项。成立省内首家农机4S店,建成农机化服务中心15个,农机化示范基地64个,拥有各类农机具10万多台套,农机从业人员4655人。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开展代耕代种、机耕机

  收、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22通过全要素服务平台的打造,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跨上新台阶。

  一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地位巩固。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特别是依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生产环节外包服务业,把一家一户小生产从“全过程”生产经营束缚中解放出来,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是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成长,农民组织化、经营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已累计培育农业经营主体2080个,其中:平湖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8家,家庭农场2个,种养大户1946个。

  三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日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效益逐年提升。到2011年底,油菜、蔬菜、畜牧、水产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6.5亿元,占总产值的61.3%。

  接下来,我市将以满足农民群众服务需求特别是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为目标,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努力形成粮油产业以公益性服务为主,其他产业以市场化服务为主,公共性服务、合作型服务、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推进我市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23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4架服务连农桥

  走合作共赢路

  湖南省衡阳县农经局

  衡阳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南部。全县辖26个乡镇,891个村,农业人口106万,耕地面积104.5万亩,其中水田90.1万亩,全县常年粮食生产面积165万亩,其中双季稻146万亩,单季稻5万亩。近年来,以发展扶持农业专业化服务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抓手,着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对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实行了全方位服务,探索了一条破解种粮比较效益低难题的出路,有力推进了全县粮食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

  一、找准症结谋出路

  粮食是我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但我县人均耕地不足0.8亩,以家庭为生产单元的生产规模小,农业比较效益低,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力纷纷选择弃耕外出务工经商,将承包地交给留守老人或亲戚朋友,导致耕地双改单粗放耕作,甚至弃耕抛荒。地由谁来种?怎么种才能出效益成为我县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面临的主要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县政府递交了《衡阳县粮食生产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大胆提出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化服务公司和服务型专业合作组织,将分散和闲臵土地流转给种植能手和粮食生产合作社等生产经营组织,在粮

  25食生产主要环节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统一服务,降成本、增效益,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县政府采纳了我们的建议,重点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制定政策,明确任务和措施。2009年10月下发了《衡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在加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向乡村延伸、着力培育农业服务型企业、重点发展生产作业环节外包服务业、强化农业信息化服务、提升村级组织服务能力等方面明确了任务和措施。二是理顺机制,统筹协调筑合力。成立了衡阳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财政、国土、农业、科技副县长为副组长,财政、国土、农业、农机、畜牧水产、林业、科技、农经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经局,由农经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协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纳入乡镇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和现代农业发展考核内容。要求乡镇按规模完成引导培育一定数量的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任务,县直涉农部门完成引进培育农业服务性龙头企业的任务。

  二、强化服务促发展

  为了落实县政府下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文件,重点搭建三个平台,强化政府为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构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夯实统一生产服务的基础。为了促进土地流转,解决土地细碎化26不利于连片农机作业等统一社

  会化服务等问题,县财政投入80万元,建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在县农经局设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开通连接乡村局域网,并在人流集中的船山广场建立了大型户外电子显示屏,26个乡镇站全部配备网络服务器,村依托远程教育平台与乡站互联互通,做到县、乡、村流转信息同步收集、同步发布。出台了促进粮食生产的土地流转奖励管理办法,对经营组织流转土地用于双季稻生产的每亩奖励150元。截止目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84.52万亩,其中耕地流转面积为50.3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8.15%,流转耕地90%用于粮食生产。二是构建各类经营组织孵化平台,为服务组织营造发展环境。采取财政、金融等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县政府对粮食企业实行一个企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县财政提供信贷贴息,县国土提供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县发改和农业相关部门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支持。对各类服务型专业合作组织政府给予1万元的开办经费,对经营效益好,组织管理规范的合作组织积极争取省、市、县5-30万元的重点扶持。截止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1家,其中:粮食生产及服务类专业合作组织53家,获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4家,粮食生产联合社1家。全县有各类农业企业和组织436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4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三是构建贴身服务平台,为组织发展提供智力支援。县委组织部从县直相关单位抽27调农业科技、经营管理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驻企、社服务,从制定目标规划、农业科技、协调关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贴身服务,并印发了《衡阳县农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发展规划(2010-2020)》,各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普、科技专项等方面给予派驻单位重点支持,全县每年派遣科特员达100人左右。县农经局根据服务组织发展需要,适时对其服务机制、服务模式给予指导,安邦公司原为单一农资销售企业,2009年春流转土地3500亩种植双季稻,直接雇用当地农民耕种,由于劳动监管难度大,2010年生产环节亏损500余万元。我们深入企业和基地调研,提出了公司专营农资配送、谷物烘干、加工销售等生产综合性服务,培育或联合粮食生产合作社,组织粮食生产大户进行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的新模式,帮助企业走出了困境、实现合作共赢。我们还与衡阳技师学院合作,对全县各类农业经营组织法人开展“精英创业指导”培训,就国家农业宏观政策、农业发展方向、生产风险规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共开办培训班六期,培训各类人才达1000余人次,为各类农业服务性组织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援。

  三、创新机制添活力

  思路决定出路,机制培育活力,大胆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当前我县各类农业服务组织的主要服务经营模式为:一是专业化服务公司+服务型合作社+生产大户,如安邦、现代、28角山等6家专业性服务企业的模式。二是综合型联合社+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如富农优质稻联合社的模式等。三是专业性服务公司+专业大户,如金鲲米业的模式等。其中最有本地特色的是第一种模式,下面以安邦公司为例进行介绍。安邦公司的组织构架上分三个层次,即公司,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大户。安邦公司拥有农资连锁配送服务网点、立体育秧工厂、智能配肥站、谷物烘干中心等,主要负责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方案、农机和病虫害防治服务标准和服务价格,直接提供种苗、农药、测土配方肥、谷物烘晒等,与当地专业合作社进行点单或套餐合作,开展农机、病虫害防治和贷款担保等服务。农机、病虫害防治合作社分别由农机手和机防手组成,按照与公司签订的服务协议在机耕、机插和机防等主要生产环节开展连片作业服务,服务成员达5000余人,服务面积达150余万亩。种植合作社由生产大户组成,负责土地流转、制订分片规划、与企业、农户双向经营结算。生产大户负责除外包服务环节外的田间生产管护,独立核算收益,一般种植面积在300亩左右。公司主要在农资生产销售、组织外包服务、谷物加工增值等环节获得收益,每亩服务套餐收益约为100元左右,点单20元至50元不等,规模越大,收益越多;服务型合作社主要在生产服务环节获利,收益大部分返还给成员,仅提留少部分以维持运转和促进发展;生产大户从粮食销售中获利,由于公司统一提供从种子、配方肥、农药、机耕、机插、机防、机收全套29服务,具有规模优势,套餐服务价格比农民自购服务价格每亩低150元左右,亩均收益达300元左右,又

  因减轻劳动强度,使管护面积扩大,生产大户的总收益提高。由于各层级分工明确,责权明晰,极大地调动各层级经营主体积极性,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堵塞了各环节的跑冒滴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

  我县经过近3年的探索实践,通过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借助土地流转的政策,以合作化、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为手段,大力助推粮食产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减少耕地抛荒。衡阳县在安邦公司有力推动下,根本解决了耕地季节性抛荒的问题,扩大了双季稻生产面积,提高了耕地的复种指数。二是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田间管理,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三是促进科技利用。通过农业科技培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充分利用。四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农业生产服务企业通过向农户提供技术、农资、农机、金融、保险和土地流转等全方位现代化农业服务,组织农户开展产销对接,既整合了农业生产资源,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又降低了各自的成本,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最大程度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30建立“八位一体”模式

  创新农业服务机制

  河南省固始县农经站

  固始县是河南省第一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劳务输出大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连续八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耕地面积173万亩,农业人口144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55万人。2009年,我们适时抓住信阳市被确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机遇,积极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成立了固始县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林业局、水产局、特产局、工商局、民政局、财政局等单位组成,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创新提出了“八位一体”运行模式,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们的做法,“八位”合力抓服务

  近年来,固始县始终坚持“抓农业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社会化服务体系,抓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抓龙头”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民、财政、金融、保险、科技“八位一体”,这一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功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政府部门强引导。县里紧紧围绕优质稻米、豫南黑猪、31茶叶、竹木、固始鸡、菜籽油、柳编、固始鹅、水产、蔬菜等资源优势,为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强引导,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成立专门的服务组织,搭建好多层次服务平台。例如我们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同时还加大宣传和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等积极参与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中来,全方位指导和服务产业发展。

  二是龙头企业搞实施。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各自产业发展需要,建立或加入服务组织,培养业务骨干,指导和服务企业生产、管理、营销。河南三高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固始鸡”和“豫南黑猪”产业开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和专门营销公司,做到“五统一”服务模式,即统一引种、统一购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带动了2.7万多农户,提高了6000元收入。

  三是合作组织带农户。固始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总社相继成立并发展迅猛。总社负责指导、协调和服务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机服务、茶叶生产、林果等6个行业联合社;联合社具体指导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开展业务培训、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合作社为种植基地或养殖基地社员提供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农产品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总社以合作社和行业联合社为主要服务对象,行业联合社为同类型的合作社提供业务指导培32训、技术信息服务、综合协调事宜等,使各个合作社经营管理有序,避免互相竞争,实现合作共赢。

  四是入社农民抓生产。“生产在家,服务在社”是新时期我县农村发展的一大现象。围绕固始水稻种植和畜禽养殖这两大支柱产业,全县已形成种植大户达2.3万户,养殖大户达1.8万户,这些大户都成立或加入了合作社,参与了土地流转,实施了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在生产中不断接受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等各类优质服务,农民不仅学到了技术,也增强了素质,更得到了实惠。

  五是财政资金重扶持。县财政每年对土地流转大户、示范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热情。同时,把油料倍增计划、高产创建、土地整理、农田水利、一事一议、财政贴息等项目一律向经营实体倾斜,用公共资源、财政资金、运行资本来提升各类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功能,推动产业发展。

  六是金融贷款做保障。为破解贷款抵押难问题,县政府创新农村物权抵押担保方式,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水域滩涂养殖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等“五权”进行确权办证,需贷款的可持相应的物权证到县财政成立的金鼎担保公司申请担保,担保公司对其信用、资产等信息进行认证、评估后与农民签订担保和反担保合同,再向金融机构进行担保,金融机构即可放贷。这样一来就盘活了33全县资产,为农村发展改革注入了强大活力。

  七是农业保险解忧虑。为降低因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县里成立了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固始县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引导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中介体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围和品种,积极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参加投保,逐步建立应对巨灾风险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后顾之忧。

  八是科技服务作支撑。科技在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县科技部门积极扶持创办各种科技合作组织和民间科技服务实体,建立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涉农部门采取“结对子”的办法,选派高中级农技专家进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把科技推广到生产第一线,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我们的成效,“一体”显现见规模

  在“八位”合力推进下,我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

  显成效。

  一是组织形式多样化。全县建立了34个县乡农业发展服务中心、34个县乡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大厅、34个县乡农村社会化服务中心和601个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成立了15个农34业协会、73个中介服务组织、83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农民专业联合社和1个农民专业合作总社,入社农户5.2万户,农户入社率14%;示范合作社100家,示范率达12%。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有10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立了科研机构并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的联合,协作能力不断增强,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服务内容全程化。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组织、农民、财政、金融、保险、科技等“八位”形成合力为产前、产中、产后每一个环节提供相应技术支撑、配套服务,把服务贯穿于整个过程始终。产前提供土地流转服务,引导各类组织参与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全县已流转农地面积139万亩,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88万亩,千亩以上流转大户96个。产中提供农机农技服务,实现生产过程机耕、机播、机收全程机械化,全县农机服务能力达到250万亩次,机插秧面积达80万亩。产后提供产品售后服务,常年由农户和合作社生产的稻谷达100万吨,全部由企业订单收购,经过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对外销售,提升固始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施利益最大化。

  三是服务质量标准化。建立了农机作业、农技服务、农艺指导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服务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农机作业操作规程、水稻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有机香稻种植生产技35术规程、机插秧育苗技术要点、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固始鸡、豫南黑猪疫病防控等标准化生产规程分别印发到各个种养大户手中,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技术人员,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指标。同时,每年利用阳光工程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企业负责人和种养大户进行分行业技术培训,举办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实现服务者和服务对象的“双赢”。

  我们的感悟,“八位一体”走对路

  固始县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近四年来,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和有益尝试,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我们感觉这是一条适应县情、前景光明的路子。建立“八位一体”模式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需求。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正在由单位生产环节上的服务迅速向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管理、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服务扩展,只有合力推进,才能彰显效果。建立“八位一体”运作模式是实现现代农业强县的基本要求。现代农业必须建立一个为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提供高效、优质、全方位服务体系,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立“八位一体”模式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八位一体”模式建设内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益彰,步调一致,一脉相36承。健全和完善“八位一体”模式,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37第二篇: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交流研讨会综述-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

  《农村经营管理情况》2012年第90期2012年11月1日

  共商破解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难题

  ——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交流研讨会综述

  2012年10月18日,农业部经管司、经管总站在浙江省平湖市召开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交流研讨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厅(局、委、办)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参加了会议,国务院综改办、农业部相关部门和部分媒体代表应邀出席了会议。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平湖市12316为农服务中心、新埭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新埭镇新联实业有限公司、星光村农业综合服务社,对其经验做法给予高度评价。部分省、县(市)代表作了典型发言,参会代表围绕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交流研讨,关锐捷巡视员作了总结讲话。与会代表称赞会议是破题之会、破冰之举。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现代农业呼唤加快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面对我国农业经营方式仍以分散、小规模、兼业化经营为主,服

  务“小而散”与现代农业要求的“大且强”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发展态势,浙江省、安徽省、浙江省平湖市、湖南省衡阳县、河南省固始县的代表,围绕如何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介绍了他们的主要经验。

  (一)政府引领,构建长效机制

  浙江省政府在“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2011年出台《关于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见》,推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向“3+X”一站式职能配置和服务模式提升。平湖市为满足农民生产性服务需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制定了《平湖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经局,体系发展状况纳入镇街道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和现代农业发展考核内容。安徽省农委今年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和目标、工作重点、服务主体和政策扶持,统筹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衡阳县作为粮食生产大县,为适应新形势下种粮效益低、劳动力外出等问题,于2009年下发了《关于印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加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向乡村延伸,着力培育农业服务型企业,重点发展生产作业环节外包服务业;并成立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固始县抓住被确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机遇,成立了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工作领导小组,以“八位一体”运行模式,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现合作共赢。

  (三)政策扶持,构筑发展环境

  衡阳县构建孵化平台,为服务组织营造发展环境,对粮食生产服务企业实行一个企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财政局提供信贷贴息,国土局提供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发改委和农业相关部门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支持;组织部从县直单位抽调农业科技、经营管理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驻企、社服务,从制定目标规划、农业科技、协

  调关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贴身服务;农经局根据服务组织发展需要,适时对其服务机制、服务模式给予指导。平湖市由政府、集体、业主三方共同组成的风险保障金,切实保障农村土地流转主体利益;2004年政府出资600万元组建平湖市农业贷款担保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推出了平湖市“金土地”专项贷款金融产品,规模经营主体将合法取得的流转土地经营权及地上(含地下)附着物作抵押物取得银行贷款。固始县引导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和完善中介体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围和品种,积极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企业投保,逐步建立应对巨灾风险的长效机制。

  二、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国家政策导向

  会议代表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面临的困难、政策需求、发展思路等。

  (一)关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困惑和困难

  国务院综改办吴仲斌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两个

  -4逐步规范农村终端市场;四是针对服务企业固定资产不足的问题,信贷部门给予其一些特殊信贷支持,如信用贷款、浮动抵押(粮食)贷款等;五是重点支持服务企业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高校合作成立科研所;六是重点支持服务企业加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服务的力度,建立产品质量溯源体系;七是扶持服务企业走向资本市场,适度降低上市的准入门槛,支持成立农业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八是鼓励服务企业建立农业信息平台。

  (三)关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思路措施

  浙江省农业厅赵兴泉认为:从农经系统的角度来看,抓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抓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与推广,目前“三位一体”公共服务这方面科教在抓,可以把他们的经验总结过来,公共服务之外的部分经管好好抓。二是合作经济组织服务能力的提升,这是经管的本行,要巩固提升。三是市场化服务的撬动,要研究如何把最紧缺、最需要的市场化服务通过政策撬动起来,如何把市场化服务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作为政府公共财政资金,要用在社会化服务设施建设上,用在农业服务主体培育上,用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乡(镇)的建设上。

  浙江省嘉善县代表认为:在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有三个既按时间顺序排列、又互相交错融合的阶段。第一是平台的构建,平台构建涉及公共服务体系,涉及各种要素的平台,-6公共监管服务三个方面,力求实现新突破。一是在生产经营服务方面,重点是服务组织创新,主要是在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约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其他社会化服务机构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二是农村金融服务方面,重点是金融制度创新,主要是在支持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进一步拓展农业信贷担保、持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三是在公共监管服务方面,重点是管理能力创新,主要在在健全农业公共监管服务机构、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服务、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协调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二)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着眼体制机制创新。无论是生产经营服务,还是农村金融服务,抑或是公共监管服务,都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要认真总结各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经验,把经验上升为政策、把政策形成为制度。近年来,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平湖市、衡阳县、固始县等地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主要形成了值得借鉴的四条经验:一是政府主导,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改革创新,培育新型服务主体;三是政策支持,确保服务持续有效;四是协调配合,形成互补工作合力。

  (三)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深入调研制定政策。一是深入调研。特别是要围绕社会化服务主体比较分析、总结已有的改革经验、研究具体的扶持政策等方面展开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到分析问题准确到位,对策建议针对性、操作性强。

  -89-第三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附件2辽宁省2017年农业生产社会化

  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为组织实施好我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政策落到实处,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想与原则

  (一)总体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带领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目标,兼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政策引导小农户广泛接受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大力培育主体多元、竞争充分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集中连片地推进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项目实施原则

  一是坚持服务小农户。把引领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走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重点。始终坚持带动而不是代替农户发展的原则,把服务小农户作为政策支持的主要对象,着力解决小农户的规模化生产难题。二是坚持推进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把突破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作为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关键。以支持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推进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户独立经营主体地

  -1物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环节,初始投入大、技术难度高、单个农户做不了的工厂化育供苗、仓储烘干等环节,外部性特征强、单个农户作业效果差的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环节。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具体项目实施方案,方案由市级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于2017年11月10日前报省农委、省财政厅。

  (二)公开确定服务组织。项目实施县(市)农业部门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择优选择符合条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每县(市)选择的服务组织原则上不少于3家。在选定服务组织后,项目实施县(市)要通过公众网站、电视等公共媒体公示服务组织名单,服务价格标准,并公示举报电话。

  (三)签订服务合同。由项目实施县(市)所在市级农业部门负

  责制定标准格式的服务合同,承担项目的项目实施主体要与用户签订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地块、服务内容、作业时间、质量要求、质检验收等。项目实施主体要对合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已完成确权登记工作的地区,服务面积要以确权登记的面积为准。服务合同签订后要先经托管服务所在地村委会认定,再经乡镇政府初审,县级农业部门复核,复核通过后分别留乡镇和县级农业部门存档备查。项目实施主体要严格按照服务合同要求提供相关服务。

  (四)认真实施服务作业。项目实施地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农机、农技推广、植保等部门不定期的对各项目实施主体承担的生产托管服务工作开展业务指导,确保生产托管服务工作的质量。

  (五)严格核实服务作业量。托管服务工作完成后,用户与

  -3四、财政支持方式

  试点地区的10个县(市),每县给予1120万元补贴资金,用于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补贴,原则上财政补助占服务价格的比例不超过25%,单季作物亩均补助规模不超过80元。项目实施县(市)可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服务环节、服务内容及分环节、分内容的补助标准等。

  五、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一)强化组织领导。项目实施县(市)农业部门是试点项目工作实施落实责任主体,要把项目工作列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事项,纳入重要工作议程,统筹协调财政和乡镇等单位和部门,确保项目落实。县级农业部门负责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制定、项目内容落实和政策典型宣传工作。县级财政部门要协助农业部门做好实施方案制定审核工作,并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

  (二)强化督促指导。项目实施县(市)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做好业务指导和项目检查工作。要强化社会监督,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及时受理群众反映的项目实施中的各类问题,如存在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一经发现由财政部门追回补贴资金,三年内不得申请类似项目。各级农业部门要加

  强调研督导,组织开展检查,推广先进典型做法,及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推动行业规范管理。

  (三)强化资金监管。项目实施县(市)财政部门要制定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补助资金使用范围、开支标准,落实资金使用计划(或方案)的制定、实施和审核责任。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要切实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

  -5第四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近年来,地处我国西部的甘肃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适应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一些特色产品和优势产品形成了一定规模,有的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对市场研究不够,仍有一些地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实践,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是各级领导干部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终端市场

  终端市场是产品流通的最后归宿,是较高层次的市场形态。它连接产需两头,可以真实反映产品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农产品终端市场的供求关系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研究农产品终端市场,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农产品可能的利润空间,进而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在计划经济特别是卖方市场条件下,抓产业的顺序是“产、供、销”,即以产定销、以产定需;而在市场经济特别是买方市场条件下,抓产业的顺序则应该是“销、供、产”,即以销定产、以需定产。在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户没有完全实现从产品生产者向商品生产者、从纯粹的生产主体向生产经营主体的转变。他们关注较多的是土壤、气候、庄稼长势、收成等生产方面的情况,而对农产品的销售、市场行情及其变化关注较少、研究不够。同时,市场千变万化、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周期长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农户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难度。在市场发育不成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特别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推动。但是,目前有些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老思路、老办法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他们抓农业,重视产品产量多、研究市场销售少,跑田间地头多、了解终端市场少,对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变化胸中无数,因而在指导调整农业结构、调节利益关系和解决农产品“卖难”等问题上往往陷入盲目被动,甚至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需求决定产业结构、决定商品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农业,必须立足市场做文章,围绕市场增效益,善于用工业化的思维来谋划农业发展。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必须重视研究市场特别是终端市场,通过研究市场供求的规模、结构、价格因素、变化态势等来合理确定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重点,切实做到以销定产、以需定产。

  减少中间环节

  中间环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中间环节不行,但中间环节太多也不行。当前,农户增收空间之所以较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太多了。中间环节越多,流通和交易成本就越高,农户的利益流失就越多。甘肃以往的一些农产品销售一般都要过三四道手,才能到达终端市场。而在每一个环节上,经销商获取的收益都比农户要高。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仅得了个小头,大部分利益都因中间环节多而流失了。近年来,我们通过鼓励和引导本地经销商直接进入终端市场批销,把中间环节减少到两个,使收购价在终端市场价格和需求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得到了稳定和提高。由于中间环节减少,外销价格提高就能带动龙头加工企业提高

  收购价格,农民就会从中得到实惠。可见,在一定条件下,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同样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有时增收的空间会更大。

  在农产品的流通问题上,经营主体的多少也大有学问。经营主体过少,就很容易形成垄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吃亏。过去,我们比较注意引商或坐等商家上门收购,忽视培育自己的中间商搞经销或者走出去闯市场,结果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实践证明,只有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形成充分竞争,利益分配才会趋于合理,使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能受益。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指农户之间在生产经营上互助合作的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越能提高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增强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现阶段,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由于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过于分散,在市场交易中难以有效地保护自身利益。“公司(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形式,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助推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但必须看到,龙头企业与农户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仅仅做大做强一两个龙头企业是不够的。因为龙头企业少,竞争不充分,极易形成价格垄断,挤压农民的增收空间。因此,应当形成多个龙头

  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从长远来看,应提高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这是农民在市场竞争中联合起来与龙头企业和中间商平衡利益关系的必由之路。

  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过程中,如何调节好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保护好农户的利益,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注重提高市场发育程度,在培育本地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外地终端销售市场,为农户便利地进入市场提供平台;二是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适应市场的能力,特别要积极鼓励更多的经销

  商和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形成经销和加工企业两个“龙头”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格局;三是在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政府应充当农民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按照平衡各方利益的原则,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共赢。

  解决运输“瓶颈”问题

  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运输距离、运输方式和运输速度,是影响产品流通成本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占据市场先机,必须解决运输“瓶颈”问题,从尽量降低流通成本出发,选择最佳的销售市场、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

  从运输方式看,公路运输一般要比铁路运输成本高,但公路运输较为通畅、灵活性大;铁路运输比公路运输成本低,但灵活性差。在当前公路和铁路运力都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运输业感冒、农产品发烧”的情况。因此,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上应当扬长避短,哪种运输方式有利于农产品外销和市场竞争,就选择哪种方式。根据运力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各种中介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加强对产品终端市场的调查研究,做好市场预测,按照市场需求和价格情况,确定农产品发运的方向、总量、时间,制定合理的运销预案,挖掘现有运输潜力,优化运力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挤羊肠小道,对那些适宜储藏而自然上市价格又不理想的农产品,可以考虑通过储藏来调节销售期,均衡上市,以取得更好的收益。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市场化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越发达,为广大农民提供的服务范围就越广,农民增产增收的空间和可能性就越大。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当着力抓好这样几个环节:一是积极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制定和实施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质量安全标准,把农业标准化融入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创名牌,打品牌,以质量取胜,提升农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二是

  积极支持和发展壮大农民营销组织、运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重视发展农产品贮藏业、运输业和销售业,建立功能完善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构建便捷发达的营销网络,进一步疏通和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三是加大市场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遏制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市场平台,促进农产品的自由流动;四是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加强市场供求的调研预测,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进入市场交易、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第五篇: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思考

  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思考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其核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很少站在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高度来认真地考虑问题,借此机会,对当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鉴于时间有限以及所站角度的局限,认识比较粗浅,思路也并不清晰,主要针对我们所能接触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现状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是农民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服务组织主要包括公益性服务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及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涉农企业、农资生产经营组织等)。

  1、公益性服务组织:当阳的农技推广体系服务种植业的机构包括植保站、特产技术推广中心、农业

  110、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当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财政全额拔款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编制数24人,现在岗干部职工20人,其中三支一扶2人。内设种植业站、蔬菜站、土肥站等业务站室。加挂“农广校”牌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主要负责全市100多万亩粮食、40多万亩油料及

  30多万亩蔬菜的培训、推广、试验示范等任务,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是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根据重点推广的“三新”技术、项目建设的需求等,对农技人员每年轮训2—3次;各业务站根据各专业工作任务和计划,直接培训到村组农户;结合现场、样板及项目实施,开展田间地头现场讲解;开展科技入户、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接受农民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等。每年开展技术培训50多场次,培训各类人员1万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万余份,接受农民咨询5000人次以上。培训工作连续三年获省农广校系统先进单位表彰。

  二是推广关键技术:一是推广优良品种。水稻主推超级稻、优质稻;油菜主推中油杂系列、华油杂系列“双低”优质油菜品种,基本实现油菜品种“双低”化;棉花主推鄂杂棉系列、湘杂棉系列和抗虫棉;小麦主推郑麦系列、鄂麦系列;薯类主推高淀粉薯、鲜食薯等,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二是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水稻以塑盘抛秧、旱育保姆育秧和工厂育秧为主;油菜以直播为主,配套组装免耕、化学除草、机械作业等轻简化栽培技术。三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四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微肥应用技术。五是推广秸杆覆盖、秸杆还田为主的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六是推广蔬菜春提早、秋延后和设施栽培技术。七是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三是开展试验示范:试验、示范、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必须遵守的原则。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引进了一批“三新”技术最新成果,在我市开展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总结经验,举办样板。每年进行“三新”技术展示,举办各种样板20余个,为各级领导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现场,辐射带动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其中“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和肯定。2014年全省秋冬播生产会议在当阳召开,四个现场均由农技中心提供,充分展示了我市农业生产的新形象和农技人员的新风貌。2014年获一项农业部丰收奖,一项科技厅科技成果奖。

  四是积极争取、实施好农业项目:包括“粮食产能”、“高产创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示范推广”、“蔬菜标准园创建”、“玉米、小麦全程机械化”、“水稻集中育秧”、“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丰产工程”、“油菜产业工程”、“水稻籼改粳”、“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宜昌城郊蔬菜基地建设”等一批项目落户当阳。通过项目建设与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科技成果的应用率,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据统计,当阳市农技中心2014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总额达到3669万元,同比增幅达32%。

  五是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委政府指导农业生产当好参谋。一是搞好调查研究,随时掌握农情苗情,提出田间管理措施和意见,及时为领导当好参谋。承担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调研任务,每年向省厅及宜昌市局上报农业生产情况20余次。二是承担农业部农情调度系统,农业生产情况调查,农业部农业基点调查,蔬菜生产信息监测,肥料应用信息统计等任务。上报各类调查表150余次,采集上报各类数据2万余个。三是在关键季节环节提交技术措施和生产指导意见;四是定期和不定期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当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常年保持与中油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宜昌市农科院等教学科研机构的联系,这种联系往往以项目合作为纽带,与心目中的教学、科研、推广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有一定的差距。

  2、经营性服务组织:截止目前,当阳市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85家;各类专业合作社673家(其中种植业合作社109家,果蔬专业合作社20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51家),另有农资经营主体257家。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特别是合作社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专业合作社2008年只有29家,短短6年时间就发展到现在的673家。二是覆盖领域广。涉及粮棉油、蔬菜、林果、水产、畜牧等各大主导产业。以及养殖,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个人的理解,应该是指各级、各类服务组织在为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的过程中结成的相对比较固定的服务模式。大致归纳如下:

  1、农技推广部门+农户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是我们相对熟悉的模式,也是一直以来我国农技推广的主体,近几年,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技术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新模式。对这种传统模式的批评一直存在,以个人的观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改进意见:一是要改进科研、教学与技术推广脱节的现状,整合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及推广机构,形成科研、教学、推广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新模式;二是改五级推广机构为三级推广机构;三是强化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真正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2、其它服务组织+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合作社+农户,农资经销商+农户的模式相对成熟。合作社虽然归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都应该算做经营性服务组织。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当阳市的蔬菜有60%左右都是由合作社组织销售,同时也引领了蔬菜品种的发展方向及开始拥有了少部分的定价权,对菜农的增收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再比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我市机耕水平接近100%,水稻、小麦机收率超过95%,油菜机收超过60%,玉米机收超过30%;小麦、玉米、油菜机播率均达到30%左右,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离不开这些农机合作社的巨大作用。在粮食专业合作社当中,以“褚家湖”为代表的粮食烘干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合作社更是起到了引领玉米、小麦大规模全程机械化的龙头作用。

  3、企业+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失败而告终,即所谓的订单生产,其中面积最广的是粮食订单收购,在多年以前就认定为一种失败的模式。但近年来,小规模的粮食订单收购重新兴起,而且不乏成功的案例,但普遍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百亩面积,能否进一步发展还有待观察。最失败的是“新世纪”食品的朝鲜蓟订单收购,最终以朝鲜蓟完全退出当阳而告终。最成功的是红薯加工龙头企业“龙之泉”,该企业对签约农户全程服务,加价收购,充分保障了农民的收益,使当阳的红薯面积由1万多亩发展到4万多亩。当然,红薯产业的发展与“窖藏”鲜食红薯的合作社也密不可分。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目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程度和组织

  形式还相对落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分析如下:

  1、公益性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略)

  2、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有冲突的部分:这一点在农资市场表现相对突出。比如种子市场,市面流通的品种数量过多,远远超出了省厅主导品种公告的范围,每年因种子问题造成的纠纷也层出不穷。农资经销商作为公益性技术推广的补充,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他们在技术服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以自身的产品为导向,造成了一些矛盾和损失。

  3、企业过于注重自身的利益而忽视农民的收益:在这一点上“新世纪”与“龙之泉”刚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朝鲜蓟的退出与红薯产业的发展也刚好验证了两家不同的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可以说,像“龙之泉”这样的企业太少,而其企业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4、农技部门与经营性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渠道不畅: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全市果蔬菜专业合作社208家,其中蔬菜究竟有多少很难分清,但与农技部门真正交流较多的只有10几家。在技术上,合作社对市场比较敏感,在推广种植适销对路的品种上有天然的优势,但在土肥、植保特别是在涉及农产品安全方面的技术相对缺乏。合作社与我们之间的合作往往是通过项目才能找到合作的机会,另外会有少数有远见的社长考虑主动请我们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

  5、三方合作机制很难看到:以企业+农技部门+农户或者合作社+农技部门+农户的三方合作模式很难见到,仅仅在有项目支撑的情况下才能出现三方合作的局面,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的合作模式也有类似的情况。而每年“蔬菜标准园创建”等类似的项目数量有限,相对于众多合作社、企业来讲,实在太少。

  6、新型经营主体有待进一步发展:除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外,目前已有家庭农场190家、种植大户468家,发展非常迅速。以我们对草埠湖种粮大户调查的情况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确有可能对现有的服务体系产生较大的冲击。包括公益性技术服务也可能因此产生较大的变革,但新型经营主体仍然远远谈不上主流。但农技部门包括其它

  各类服务组织对这种趋势及发展速度应该高度重视,提前做好调整服务方式的思想准备。

  四、建议

  1、完善现有的公益性服务体系,探索科研、教学、推广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新模式,特别是要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2、打通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的合作渠道,扩大项目扶持覆盖范围应该是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三方合作模式的建立。

  3、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探索土地大规模集并条件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

  4、组织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服务模式进行专题调研(如褚家湖、信达农防),掌握祥实的第一手资料,下发给我们学习。如有可能,组织我们进行现场观摩。

篇二:农业发展交流发言

  

  2021年现代农业建设交流会总结发言稿

  今天的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结束。会上,副旗长解读了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书记作了重要讲话,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肯定了全旗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深入分析了当前全旗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明确了我旗富腰包工程的推进措施和保障机制。可以说,书记的讲话非常全面、非常深刻,希望大家结合本部门、本乡镇、本村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工作研究好、研究透,全面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会议的重要意义

  从前期调研和现场观摩看,全旗“三农”工作,包括现代农业建设、富民增收致富工程等亮点很多,看后很振奋,很多村都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变化、新亮点,规模有大有小,典型有新有旧,富吉、松塔沟、东山屯、杜代沟、乐昌、莫尔顶、猎民等老典型都有明显提升和完善,种植业、养殖业、“五荒”资源治理、生态建设等新典型不断涌现,体现了当地特色,扎实推进了富民增收致富工程,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思考、及时推广。从富腰包工程看,这次会议即是一次阶段性总结会,又是一次现场观摩会、工作推进会,全旗上下都要动起来,包括各部门、各乡镇、各村、各组、一家一户都要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各显神通,真刀真___的大干几年,形成创业挣钱的浓厚氛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宏伟目标。这次会议就是要以典型说话、以收入说话、以成效说话,促进大家去思考、去学习、去行动。一要思考人家行,我___不行,也是这次会议开到村里、典型落在一家一户的重要原因;二要学习别人成功经验,跟着榜样和典型学,学到手就会成功;三要早行动,各村的资源条件、立地条件都差不多,有

  的村收入超过两三万元,有的村收入只有五六千元,说明问题出在主观上、出在人上、出在基层___上,要赶紧动起来,紧紧跟上别人致富步伐。从农区产业化工程看,这次会议是一次动员会、部署会,要通过扎实有力的工作举措,推动富民产业工程上档次、上层次、上水平,从而形成富腰包工程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二、全年经济形势

  今年是全旗经济社会大干快上的一年,是突飞猛进的一年,是又好又快的一年。预计年底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___亿元,增长___%;新口径财政收入完成___亿元,增长___%;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___元,增长___%;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___元,增长___%;固定资产投资完成___亿元,继续在高位上保持增长。农牧业生产实现大丰收,牧业年度牲畜存栏___万头(只),力争粮食总产量达到___亿,全力争创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工业项目强势推进,年底能完成投资___亿;城市建设再创新高,房地产开发面积达___万平方米,收储土地___平方公里,年底能完成投资___亿元,其中公建项目完成投资___亿元;旅游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与___复联集团签订了库伦沟休闲产业合作开发战略协议,计划投资___亿元,高标准开发北部林区旅游资源,强力拉动

  我们基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氛围浓、劲头足,只要我们一如既往的坚持几年,大干快上,众人努力,必见成效,一定能够实现“__五”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___万元的目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实问题不少,潜在的问题很大,制约因素短时间又难以解决,需要我们持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紧紧把“三农”工作抓在手上,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认真研究解决水利建设、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科技应用等___,重点围绕两个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综合致富能力)和一个建设(新农村建设),从思路、政策、措施上再突破,全面推动现代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迈进,向产业化方向快速发展,综合施策,组合出拳,突破各种制约因素,推动“三农”工作和农民增收致富由常态化进入一个快车道。

  (一)要抓好水利建设。我们即使把非农产业抓到了高水平,抓到了农民收入的___%,那么还有___%的收入来自种植业,而种植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水。因此,要想提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村稳定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必须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住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契机,认真谋划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工程,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节水灌溉等项目建设,多打深水井,使全旗___万亩平川地、___万亩坡耕地全部实现有效灌溉,强力推进低产低效“挂画地”全部退耕,改变雨养农业的被动局面,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年产量稳定在___亿斤以上。

  (二)要抓好结构调整。今年我旗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玉米、马铃薯、杂粮、白瓜籽等高产高价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

  大,农区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因此,今后必须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从产业发展角度讲,只依靠种植业不行,必须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从种植业角度讲,只依靠大豆不行,必须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作物,多种作物支撑;从畜牧业角度讲,只依靠牛羊猪不行,必须大力发展鸡鹅等禽类,散放不行,必须走舍饲、半舍饲圈养,建小区、发展专业村屯的路子,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从土地资源角度讲,只依靠耕地不行,必须大力依靠“五荒”资源治理、“挂画地”退耕等致富增收;从收入构成角度讲,只依靠农业不行,必须依靠土地流转、劳务输出、二三产业等非农收入,必须实现两个___%目标,即种植业收入达到___%,畜牧业和非农收入达到___%。

  (三)要抓好深化改革。要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活力。一要强力推进土地流转。要从

  率,有利于促进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形成规模效益。再次,从开启农民新生活的重要开端看,必须加快土地流转。各村要认真研究农民进城问题,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让更多农民向城镇转移、集中,进城就业定居,转变农民生活方式,使农民变市民,开启农民城市幸福新生活,力争“__五”期间转移农民___万人以上。二要切实加强合作社建设。每个村都要加强四类专业合作社建设,即要大力发展种植业合作社、养殖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和中草药、白瓜籽等特色合作社,努力把平川地向种植业合作社流转,把坡耕地向特色合作社流转,鼓励特色合作社在坡耕地发展中草药、果树等,实行林药、果药间作;鼓励养殖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小区畜牧业;鼓励种植业和农机合作社在平川地发展粮食生产,切实减轻劳动强度,多业并举,增加农民收入。三要深入推进深松整地工作。要抓住我旗深松整地群众基础和农机具优势,依托农机合作社优势,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工作,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要抓好科技应用。各地要按照农机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的要求,大力实施培肥地力系统工程,动脑认真学习先进科技,应用深松整地、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适用技术,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扩大地膜玉米面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从动手到动脑的根本转变。要大力推广科技增产创建工程,在充分保障各方利益的前提下,鼓励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到农村领办创办合作社,以土地、“五荒”等资源流转为载体,大力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经济实体,示范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五)要抓好农业项目。各乡镇、涉农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项目,切实加强项目争取和建设工作。一要抓好项目争取。我旗是农业大旗,农业项目是支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根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保障。各相关部门、各乡镇要全力以赴,利用各种渠道、各种关系,不等不靠,广开门路,主动争跑,及时跟进,确保项目争取工作取得实效。二要抓好项目建设。要把标准粮田、现代农业、土地整理等农业项目抓实,实实在在地把项目落实到项目区,不走过场、不偷工减料,切实抓好修路、打井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见到实效。三要抓好项目配合。各类农业项目的井、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的要占用老百姓耕地,涉及到项目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此,乡村两级要积极___群众,配合项目实施单位,有效化解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四要抓好示范带项目。我旗累计投资___亿元,建成现代农业示范点___个,少数项目应用不好,效率不高。对此,涉农部门、乡村两级要认真研究项目启用工作,在建项目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及早建成启用;建成项目要认真研究,抓紧启用,特别是利用率不高的奶牛小区,要积极发展肉牛产业,确保建成项目发挥应有的作用。五要抓好新农村建设。我旗的通村公路、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卫生改厕等新农村建设项目多,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对此,乡村两级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支持、配合项目建设,积极投工投劳,切实保证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特别是近期召开的全区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明确了抓基层、打基础、强保障的工作重点,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加快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六要抓好产业化项目。

  积极主动承接黑吉辽、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与扎兰屯、莫旗等周边旗市的交流合作,做大产业基地,加快肉类、玉米、大豆、马铃薯四大支柱产业化项目建设,力争“__五”期末,全旗肉牛屠宰加工能力达到___万头,肉羊加工能力达到___万只,肉鸡加工能力达到___万只,大鹅加工能力达到___万羽,大豆加工能力达到___万吨,马铃薯加工能力达到___万吨,柞蚕加工能力达到___吨,饲料加工能力达到___万吨,农作物秸秆转化___万吨;白瓜籽种植面积达到___万亩,中草药种植面积达到___万亩,有机食品基地达到___万亩。

  (六)要抓好政策落实。在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加大我旗自定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启动民间资本,加快推进农民增收致富。要围绕富腰包工程,明确政策导向,突出重点,一年一策,明年重点在覆膜玉米、舍饲基础设施(肉牛、肉鸡、大鹅等)、中草药、农业机械等四个方面给予政策扶持,特别是中草药产业,要作为产业发展的硬任务,列入___部考核,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明确各乡镇建设任务,加大力度,强力推进,力争两年内种植面积达到___万亩,确保低产低效“挂画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恢复,农民收入得到显著提高。

  (七)要抓好典型引路。典型示范引路是抓好富腰包工程非常好的工作方法。对此,乡村两级要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把本乡镇的资源优势和外地企业的资源有效组合,大胆尝试,遍地开花,重点推进,认真借鉴推广菊花种植、肉鸡养殖等无风险模式,培育更多增收致富典型,以实际典型来更好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动全旗农民增收致富。

  (八)要抓好“两委”班子建设。村“两委”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班子成员要成为致富带头人,要带头致富,发挥榜样作用,村“两委”正职年收入要达到___万元以上,甚至达到___万元以上,村“两委”委员年收入至少要达到___万元以上,让农民真正体验到身边的典型,自觉自动地参与到增收致富行动中来。积极鼓励一部分能人、种田大户、村“两委”干部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此外,还要抓好新增国有农用地治理、秋季防火、防疫等重点工作。

  四、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会后,大家要认真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深入思考,研究典型;抓紧谋划,研究启动;广泛动员,各方参与;有效___,扎实推进;及早行动,形成合力,确保全旗上下形成加快推进富腰包工程的强劲态势,力争早日见实效。

  同志们,全旗富腰包工程,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责任大。让我们在旗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狠抓落实不懈怠,深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切实把富民增收致富行动工程抓紧、抓实、抓好,为“__五”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篇三:农业发展交流发言

  

  在农业经贸合作交流会上的讲话(五篇材料)

  第一篇:在农业经贸合作交流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台商朋友:

  藉此举办2005’农业经贸合作交流会之际,我谨代表**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两地农业交流合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合作领域涉及花卉、水果、蔬菜、种苗、畜牧、水产等行业。目前,登记在册的台资农业企业有64家,合同利用台资5137万美元,实际利用台资5605万美元,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先的大中型农业企业。但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相比,与台资工商企业相比,台资农业企业在数量和投资规模上还有较大差距。不少台商朋友对农业的情况还了解不多。下面,我就农业的基本情况和投资环境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农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和合作。

  一、投资农业的一块理想宝地

  **地处**省东南部,是**省省会和全省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是华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通讯枢纽;同时,**又是一座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现辖10个区和2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15万人。

  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地处南亚热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1.7℃,相对湿度77%,年降雨量1600毫米以上,日照时数1570-1960小时之间,无霜期340天以上,适宜各种亚热带农林牧渔业生产。南部临海,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适宜种植蔬菜、粮食等作物;中部是丘陵盆地,适宜种植花卉、水果等高价值经济作物;北部为低中山地,以林果种植为主,是名扬四海的“挂绿”荔枝原产地。

  农业发展空间广阔,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足。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02.5万亩,其中水、旱田174万亩,旱地28.5万亩,已有66万亩农田完成了标准化整治;同时还有水面养殖总面积58.5万亩,鱼塘31.5万亩。全市农村人口210万人,农林牧渔从业人员74.8万人。

  农业科研、市场、信息和质量监测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备。28所高等院校和众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研强有力的依托;全市各级农科研究推广机构547个,村级农业技术专业协会255个;各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配备各类农科人员达3000多人;主要农产品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8。全市形成了以四大批发市场为核心,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协调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交易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批发市场有70多个,年交易额超过200亿元。由农业信息网、农业电子商务网和广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成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覆盖了80以上的镇和40的龙头企业、批发市场、行业协会,架起了一条“农业信息高速公路”。拥有国家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市级农业标准与监测中心,部分区、县级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相继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

  二、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农业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为重要途径,大力推进现代化都市型农业迈上新台阶。2004年全市共完成农业总产值201.44亿元,增长5.1;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625元,增长8.1。

  一是农业优势产业不断壮大。重点发展蔬菜、花卉、岭南水果、畜牧、水产等农业优势产业。蔬菜常年保持种植面积54万亩,产值56.0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出口22.67万吨,出口值8.83亿元。花卉种植面积13万亩,产值16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8;盆栽花卉和观叶植物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20和70,盆景及花木出口量约占全国的50,其中红掌、蝴蝶兰、一品红等和岭南盆景已成为全国性的生产基地。水果种植面积110万亩,产量55万吨,产值17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8.5。在荔枝、龙眼、香蕉三大特色水果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以“美中红”小果型番木瓜、大果杨桃、大鸡心黄皮等为主的亚热带水果发展迅速。畜牧业产值40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0;畜牧原种场和种禽孵化场的数量约占广东省的三分之一。水产养殖面

  积保持56万亩,产量38万吨,产值36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8。农产品加工总收入达90.39亿元。市级龙头企业加工鲜活农产品超过20.2万吨,其中荔枝、龙眼加工3.5万吨,约占总产量的37;罗非鱼已大部分实现初加工后上市或出口。

  二是农业区域布局基本调整到位。农业区域布局按近、中、远郊三个圈层,即第一圈层侧重以花卉、林果、草坪等绿色园艺产业为主,严格限制发展畜牧、水产业;第二圈层主要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谷和蔬菜业、林果业、花卉园艺业、畜牧业、海洋和淡水养殖业、种子种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七大主导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第三圈层致力于建成广州名特优稀土特产、反季节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休闲度假农业的第二篇:在农业经贸合作交流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台商朋友:

  藉此举办2005’农业经贸合作交流会之际,我谨代表**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两地农业交流合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合作领域涉及花卉、水果、蔬菜、种苗、畜牧、水产等行业。目前,登记在册的台资农业企业有64家,合同利用台资5137万美元,实际利用台资5605万美元,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先的大中型农业企业。但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相比,与台资工商企业相比,台资农业企业在数量和投资规模上还有较大差距。不少台商朋友对农业的情况还了解不多。下面,我就农业的基本情况和投资环境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农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和合作。

  一、投资农业的一块理想宝地

  **地处**省东南部,是**省省会和全省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是华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通讯枢纽;同时,**又是一座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现辖10个区和2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15万人。

  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地处南亚热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1.7℃,相对湿度77%,年降雨量1600毫米以上,日照时数1570-1960小时之间,无霜期340天以上,适宜各种亚热带农林牧渔业生产。南部临海,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适宜种植蔬菜、粮食等作物;中部是丘陵盆地,适宜种植花卉、水果等高价值经济作物;北部为低中山地,以林果种植为主,是名扬四海的“挂绿”荔枝原产地。

  农业发展空间广阔,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足。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02.5万亩,其中水、旱田174万亩,旱地28.5万亩,已有66万亩农田完成了标准化整治;同时还有水面养殖总面积58.5万亩,鱼塘31.5万亩。全市农村人口210万人,农林牧渔从业人员74.8万人。

  农业科研、市场、信息和质量监测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备。28所高等院校和众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研强有力的依托;全市各级农科研究推广机构547个,村级农业技术专业协会255个;各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配备各类农科人员达3000多人;主要农产品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8%。全市形成了以四大批发市场为核心,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协调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交易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批发市场有70多个,年交易额超过200亿元。由农业信息网、农业电子商务网和广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成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覆盖了80%以上的镇和40%的龙头企业、批发市场、行业协会,架起了一条“农业信息高速公路”。拥有国家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市级农业标准与监测中心,部分区、县级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相继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

  二、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农业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为重要途径,大力推进现代化都市型农业迈上新台阶。2004年全市共完成农业总产值201.44亿元,增长5.1%;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625元,增长8.1%。

  一是农业优势产业不断壮大。重点发展蔬菜、花卉、岭南水果、畜牧、水产等农业优势产业。蔬菜常年保持种植面积54万亩,产值56.0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出口22.67万吨,出口值8.83亿元。花卉种植面积13万亩,产值合实力在祖国大陆各大城市中位居第三位,人民生活相对富裕,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可以为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提供充足保障。

  在招商引资政策和外商投资环境方面,近年来广州相继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规章,逐步落实“国民待遇”,努力营造一个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良好投资环境;定期编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制订相应配套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投向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深加工、良种培育、海洋资源利用与开发等项目,致力于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项目,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保护外商投资的版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图纸、设计文案、技术说明书、技术规范等知识产权,依法处理侵权的单位和个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成立外经贸一条街,集中了50多个对外办事窗口,简化审批程序,并为外商投资提供咨询、项目规划、立项审批等各种服务;积极处理外商投诉,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依法协调,取信于民。此外,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还逐步建立健全与外商的沟通、协调机制,倾听外商意见,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在投资农业优惠政策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为支柱型农业龙头企业。经过评估的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申请财政补贴;对外商在申报项目、申请农产品认证、申请专利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二是在税收上,我市早在2002年5月起就已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并从2004年1月1日起免征农业税,对符合农业产业发展的项目给予财政贴息贷款的优惠。三是全面开展农机补贴。我市制定了《财政补贴购置农业机械项目实施办法》,按照市、区(县级市)和

  购机单位(个人)各出资三分之一的比例,鼓励农业企业购买各类先进适用农机具。今年,仅市农业局对农机化事业的投入就达到1220万元,比上增长22.98%。四是大力培训本地农民,并对企业雇用本地农民给予优惠。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市一级财政每年用于农民培训支出超过1600万,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全市20万农民劳动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其他劳动就业技能的培训;对企业雇用本地农民就业的,政府代缴一年的工伤保险金。五是政府资助农业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标准化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现代化生产基地内的农业企业,各级财政在配套基础设施给予大力支持。如正在兴建的十大蔬菜基地,其配套设施如加工厂、冷库,自动喷灌、育苗大棚和产品质量监测室等由政府资助建设,实行不分所有制形式的扶持政策。此外,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标准化整治的力度,计划从现在起到2012年,各级每年投入3亿元左右的资金,完成余下近12万亩农田的标准化建设和2万亩鱼塘改造。

  各位台商朋友,台湾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在农业科技、品种选育、种植养殖、仓储运输、保鲜加工和市场销售等方面拥有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业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完全有条件、有可能与台湾农业在更宽领域和更高层面上开展合作与交流。我相信,广大台商朋友只要胆子更大一点,步伐更快一些,必将可以在投资农业中赢取先机,成就辉煌。

  最后,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广大台商朋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发达!

  第三篇:在农业经贸合作交流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台商朋友:

  藉此举办~’农业经贸合作交流会之际,我谨代表**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两地农业交流合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合作领域涉及花卉、水果、蔬菜、种苗、畜牧、水产等行业。目前,登记在册的台资农业企业有64家,合同利用台资5137万美元,实际利用台资5605万美元,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先的大中型农业企业。但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

  相比,与台资工商企业相比,台资农业企业在数量和投资规模上还有较大差距。不少台商朋友对农业的情况还了解不多。下面,我就农业的基本情况和投资环境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农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和合作。

  一、投资农业的一块理想宝地

  **地处**省东南部,是**省省会和全省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是华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通讯枢纽;同时,**又是一座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现辖10个区和2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15万人。

  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地处南亚热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1.7℃,相对湿度77%,年降雨量1600毫米以上,日照时数1570-1960小时之间,无霜期340天以上,适宜各种亚热带农林牧渔业生产。南部临海,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适宜种植蔬菜、粮食等作物;中部是丘陵盆地,适宜种植花卉、水果等高价值经济作物;北部为低中山地,以林果种植为主,是名扬四海的“挂绿”荔枝原产地。

  农业发展空间广阔,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足。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02.5万亩,其中水、旱田174万亩,旱地28.5万亩,已有66万亩农田完成了标准化整治;同时还有水面养殖总面积58.5万亩,鱼塘31.5万亩。全市农村人口210万人,农林牧渔从业人员74.8万人。

  农业科研、市尝信息和质量监测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备。28所高等院校和众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研强有力的依托;全市各级农科研究推广机构547个,村级农业技术专业协会255个;各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配备各类农科人员达3000多人;主要农产品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8%。全市形成了以四大批发市场为核心,产地批发市尝农贸市场和超市协调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交易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批发市场有70多个,年交易额超过200亿元。由农业信息网、农业电子商务网和广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成的农业信息化服务

  体系,覆盖了80%以上的镇和40%的龙头企业、批发市尝行业协会,架起了一条“农业信息高速公路”。拥有国家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市级农业标准与监测中心,部分区、县级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相继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

  二、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农业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为重要途径,大力推进现代化都市型农业迈上新台阶。~年全市共完成农业总产值201.44亿元,增长5.1%;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625元,增长8.1%。

  一是农业优势产业不断壮大。重点发展蔬菜、花卉、岭南水果、畜牧、水产等农业优势产业。蔬菜常年保持种植面积54万亩,产值56.0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出口22.67万吨,出口值8.83亿元。花卉种植面积13万亩,产值16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8%;盆栽花卉和观叶植物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20%和70%,盆景及花木出口量约占全国的50%,其中红掌、蝴蝶兰、一品红等和岭南盆景已成为全国性的生产基地。水果种植面积110万亩,产量55万吨,产值17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8.5%。在荔枝、龙眼、香蕉三大特色水果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以“美中红”小果型番木瓜、大果杨桃、大鸡心黄皮等为主的亚热带水果发展迅速。畜牧业产值40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0%;畜牧原种场和种禽孵化场的数量约占广东省的三分之一。水产养殖面积保持56万亩,产量38万吨,产值36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8%。农产品加工总收入达90.39亿元。市级龙头企业加工鲜活农产品超过20.2万吨,其中荔枝、龙眼加工3.5万吨,约占总产量的37%;罗非鱼已大部分实现初加工后上市或出口。

  二是农业区域布局基本调整到位。农业区域布局按近、中、远郊三个圈层,即第一圈层侧重以花卉、林果、草坪等绿色园艺产业为主,严格限制发展畜牧、水产业;第二圈层主要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谷和蔬菜业、林果业、花卉园艺业、畜牧业、海洋和淡水养殖业、种子种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七大主导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

  第三圈层致力于建成广州名特优稀土特产、反季节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休闲度假农业的重要基地。

  三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逐步成型。按照农业生产基地化的要求,通过引导扶持,改善设施条件,提升基地的档次,增强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引导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向基地化生产发展。目前,我市已规划建设了10大蔬菜生产基地、8个水果基地、5个水产基地、5个花卉标准化示范区和5000亩鲜切花基地,面积达到64.6万亩,占全部农田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十大蔬菜生产基地中心区面积已达3.4万亩,已建成标准化菜田面积近2万亩,年产各类蔬菜21.9万吨,产值达5.2亿元,带动周边3万农户种植蔬菜4.9万亩,产值达3.7亿元,年出口4.8亿元;水产业形成了东部万亩优质淡水鱼,南部10万亩咸、淡水鱼,西北部10万亩加工原料鱼,西部观赏鱼和北部山区特种水产的区域优势产业带;花卉业已基本形成北部以鲜切花、高山花卉为主,中部以优质盆花、盆景为主,西部以流通集散市场为主,东部以球根、宿根鲜切花为主,南部以观叶植物、绿化苗木为主的区域优势产业带。同时,我市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了2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30多项;全市获得无

  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的生产基地225个、无公害产品103个,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分别达到78个和66个,评定了市名优农产品85个。

  四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广州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致力于培育和壮大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至~年末,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由30家增至50家,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润2.2亿元,带动农户21.1万户(约占全市农户的三分之一),带动种植面积20.2万亩,禽畜养殖6392万头(只),水面养殖12.2万亩。其中有8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4家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同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目前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含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44个,会员(社员)6415人,带动农户5.9万户。

  三、欢迎广大台商投资农业

  **是大陆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市场体系发育完善,经济发展外向度高,政府服务逐步与国际接轨,具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综合实力在祖国大陆各大城市中位居第三位,人民生活相对富裕,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可以为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提供充足保障。

  在招商引资政策和外商投资环境方面,近年来广州相继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规章,逐步落实“国民待遇”,努力营造一个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良好投资环境;定期编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制订相应配套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投向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深加工、良种培育、海洋资源利用与开发等项目,致力于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项目,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保护外商投资的版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图纸、设计文案、技术说明书、技术规范等知识产权,依法处理侵权的单位和个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成立外经贸一条街,集中了50多个对外办事窗口,简化审批程序,并为外商投资提供咨询、项目规划、立项审批等各种服务;积极处理外商投诉,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依法协调,取信于民。此外,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还逐步建立健全与外商的沟通、协调机制,倾听外商意见,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在投资农业优惠政策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为支柱型农业龙头企业。经过评估的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申请财政补贴;对外商在申报项目、申请农产品认证、申请专利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二是在税收上,我市早在2002年5月起就已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并从~年1月1日起免征农业税,对符合农业产业发展的项目给予财政贴息贷款的优惠。三是全面开展农机补贴。我市制定了《财

  政补贴购置农业机械项目实施办法》,按照市、区(县级市)和购机单位(个人)各出资三分之一的比例,鼓励农业企业购买各类先进适用农机具。今年,仅市农业局对农机化事业的投入就达到1220万元,比上增长22.98%。四是大力培训本地农民,并对企业雇用本地农民给予优惠。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市一级财政每年用于农民培训支出超过1600万,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全市20万农民劳动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其他劳动就业技能的培训;对企业雇用本地农民就业的,政府代缴一年的工伤保险金。五是政府资助农业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标准化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现代化生产基地内的农业企业,各级财政在配套基础设施给予大力支持。如正在兴建的十大蔬菜基地,其配套设施如加工厂、冷库,自动喷灌、育苗大棚和产品质量监测室等由政府资助建设,实行不分所有制形式的扶持政策。此外,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标准化整治的力度,计划从现在起到2010年,各级每年投入3亿元左右的资金,完成余下近12万亩农田的标准化建设和2万亩鱼塘改造。

  各位台商朋友,台湾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在农业科技、品种选育、种植养殖、仓储运输、保鲜加工和市场销售等方面拥有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业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完全有条件、有可能与台湾农业在更宽领域和更高层面上开展合作与交流。我相信,广大台商朋友只要胆子更大一点,步伐更快一些,必将可以在投资农业中赢取先机,成就辉煌。

  最后,祝本次会议取得~成功,祝广大台商朋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发达!

  第四篇:在农业经贸合作交流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台商朋友:

  藉此举办~’农业经贸合作交流会之际,我谨代表**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两地农业交流合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合作领域涉及花卉、水果、蔬菜、种苗、畜牧、水产等行业。目前,登记在册的台资农业企业有64家,合同利用台资5137万美元,实际利用台资5605万美

  元,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先的大中型农业企业。但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相比,与台资工商企业相比,台资农业企业在数量和投资规模上还有较大差距。不少台商朋友对农业的情况还了解不多。下面,我就农业的基本情况和投资环境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农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和合作。

  一、投资农业的一块理想宝地

  **地处**省东南部,是**省省会和全省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是华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通讯枢纽;同时,**又是一座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现辖10个区和2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15万人。

  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地处南亚热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1.7℃,相对湿度77%,年降雨量1600毫米以上,日照时数1570-1960小时之间,无霜期340天以上,适宜各种亚热带农林牧渔业生产。南部临海,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适宜种植蔬菜、粮食等作物;中部是丘陵盆地,适宜种植花卉、水果等高价值经济作物;北部为低中山地,以林果种植为主,是名扬四海的“挂绿”荔枝原产地。

  农业发展空间广阔,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足。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02.5万亩,其中水、旱田174万亩,旱地28.5万亩,已有66万亩农田完成了标准化整治;同时还有水面养殖总面积58.5万亩,鱼塘31.5万亩。全市农村人口210万人,农林牧渔从业人员74.8万人。

  农业科研、市尝信息和质量监测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备。28所高等院校和众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研强有力的依托;全市各级农科研究推广机构547个,村级农业技术专业协会255个;各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配备各类农科人员达3000多人;主要农产品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8%。全市形成了以四大批发市场为核心,产地批发市尝农贸市场和超市协调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交易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批发市场有70多个,年交易额超过200亿元。由农业信息

  网、农业电子商务网和广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成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覆盖了80%以上的镇和40%的龙头企业、批发市尝行业协会,架起了一条“农业信息高速公路”。拥有国家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市级农业标准与监测中心,部分区、县级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相继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

  二、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农业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为重要途径,大力推进现代化都市型农业迈上新台阶。~年全市共完成农业总产值201.44亿元,增长5.1%;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625元,增长8.1%。

  三、欢迎广大台商投资农业

  **是大陆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市场体系发育完善,经济发展外向度高,政府服务逐步与国际接轨,具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综合实力在祖国大陆各大城市中位居第三位,人民生活相对富裕,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可以为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提供充足保障。

  在招商引资政策和外商投资环境方面,近年来广州相继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规章,逐步落实“国民待遇”,努力营造一个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良好投资环境;定期编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制订相应配套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投向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深加工、良种培育、海洋资源利用与开发等项目,致力于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特色项目,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保护外商投资的版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图纸、设计文案、技术说明书、技术规范等知识产权,依法处理侵权的单位和个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成立外经贸一条街,集中了50多个对外办事窗口,简化审批程序,并为外商投资提供咨询、项目规划、立项审批等各种服务;积极处理外

  商投诉,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依法协调,取信于民。此外,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还逐步建立健全与外商的沟通、协调机制,倾听外商意见,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在投资农业优惠政策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为支柱型农业龙头企业。经过评估的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申请财政补贴;对外商在申报项目、申请农产品认证、申请专利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二是在税收上,我市早在XX年5月起就已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并从~年1月1日起免征农业税,对符合农业产业发展的项目给予财政贴息贷款的优惠。三是全面开展农机补贴。我市制定了《财政补贴购置农业机械项目实施办法》,按照市、区(县级市)和购机单位(个人)各出资三分之一的比例,鼓励农业企业购买各类先进适用农机具。今年,仅市农业局对农机化事业的投入就达到1220万元,比上增长22.98%。四是大力培训本地农民,并对企业雇用本地农民给予优惠。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市一级财政每年用于农民培训支出超过1600万,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全市20万农民劳动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其他劳动就业技能的培训;对企业雇用本地农民就业的,政府代缴一年的工伤保险金。五是政府资助农业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标准化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现代化生产基地内的农业企业,各级财政在配套基础设施给予大力支持。如正在兴建的十大蔬菜基地,其配套设施如加工厂、冷库,自动喷灌、育苗大棚和产品质量监测室等由政府资助建设,实行不分所有制形式的扶持政策。此外,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标准化整治的力度,计划从现在起到XX年,各级每年投入3亿元左右的资金,完成余下近12万亩农田的标准化建设和2万亩鱼塘改造。

  各位台商朋友,台湾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在农业科技、品种选育、种植养殖、仓储运输、保鲜加工和市场销售等方面拥有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业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完全有条件、有可能与台湾农业在更宽领域和更高

  层面上开展合作与交流。我相信,广大台商朋友只要胆子更大一点,步伐更快一些,必将可以在投资农业中赢取先机,成就辉煌。

  最后,祝本次会议取得~成功,祝广大台商朋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发达!

  第五篇: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材料

  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材料

  同志们:刚才,X、X同志分别宣读了《“绿美X”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全县河湖清理行动方案》《美丽“城中村”创建实施方案》和《春季村庄绿化行动实施方案》,任务清楚、部署得力,务必对号入座、高限完成。随后,X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就做好全县农村农业工作,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农业农村工作

  农业农村工作历来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全力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四个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一是粮食生产稳步提升。小麦—玉米单产达到X公斤,全市第一,总产X万吨,实现“十四连丰”,被评为国家“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和“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县”称号。二是产业水平稳步提升。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省级农业园区,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土地确权X个村,流转土地X万亩,发展家庭农场X家,X个农业项目累计投资X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到X%。三是美丽乡村稳步提升。X等X个自建特色村成效显著。突出村级主办、部门帮扶、政府支持,“美丽城中村”创建活动取得突破,环境容貌更加整洁宜居。四是农民收入稳步提升。持续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元,同比增长X%,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但我们更要清醒的看到,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大而“不强”。X是个传统农业

  大县,先后获得过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国獭兔养殖基地县、中国生猪之乡、中国蟠桃之乡等荣誉称号,但对经济财税的贡献、对农民增收的拉动并不很高,特别是之前的獭兔、蟠桃产业并未“强壮”起来,农村经济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二是有而“不优”。全县现有省级龙头企业X家、市级X家,农业产业虽有所发展,但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既没有诸如大名五得利、曲周晨光色素、馆陶禽蛋市场等国家龙头企业,也没有涉县核桃、魏县鸭梨、永年大蒜等地理标志产品,科技创新力和市场认可度不高。同时,全县没有集体收入的村近X个,占比X%左右;有收入的村也多是一些集体土地流转租金,乡村经济欠发展情况比较普遍。三是杂而“不聚”。一不聚类,各个乡镇农业种养情况,种类不一、地域分散,甚至同一个村,有种菜的、有种果的、有种粮的、有养殖的,小打小闹、各自为政,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二不聚地,全县土地流转率为X%,比全省低X个百分点,比全国低X个百分点,规模经营程度不高。三不聚企,县内农业企业,不但小散经营、落点分散,而且链条对接不足,共生能力较差。四不聚产,现代农业园区刚刚评为省级园区,吸纳集聚能力较弱,与农业大县的身份“极不匹配”。四是去而“不返”。一方面农村青壮劳力普遍外出打工,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儿童,造成农村劳动力缺失,土地种植效益不佳,甚至出现撂荒现象。另一方面多数乡村能人在外创业成功后,一般都选择举家搬迁,不愿返乡投资,致使农村劳力、智力和财力被掏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同时,农村一些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斗富的不良风气依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采取务实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去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亿万农民的美好生活期待,这在全国农业农村发展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年底,中央又专题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坚定不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等重大部署,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道路内涵。今年年初,中央X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农村工作,并

  提了很多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目前,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也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中之重,擘画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蓝图,可以说,农业农村工作迎来了弥足珍贵的机遇期,也为我们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全县上下必须牢牢抓住这一战略机遇,进一步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指导方针,立足基础优势,补齐三农短板,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建设新时代富强美丽文明幸福的新X提供有力支撑。

  (一)要以土地流转为前提,把规模做大。

  只有规模经营、集约土地,才能把生产力解放出来,才能把大型设施运行起来,才能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体实施中,借鉴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单纯流转,变“职业工人”,将农民完全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或进城务工、或就地打工,让农民挣“双份收入”。二是专业托管,当“甩手展柜”,既尊重了部分农民的恋土情结,打消了“合同一签X年以后划不划算?地交给别人要不回来咋办?万一大户亏了租金能否兑现”的顾虑,让其进可打工赚钱、退可守地务农;也解决了托管方“流转费用高、粮价下行、或其他种植风险”的困扰和压力。三是入股认筹,做“企业股东”,能够让农民分享到产业增值的收益,也能够提高农户和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四是家庭农场,成“独立老板”,既有助于提升农户专业化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有助于帮助农户转变小农经济思想弊端,促使其追求农产品的效益最大化。对于上述模式,要“放开但不应放手”:“放开”是为了让其走上独立经营之路,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不放手”是要成立专业管理机构,强化宣传引导,帮助答疑解惑,促使运行更加规范、少走弯路。

  (二)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把农业做强。

  土地适度规模聚集之后,根据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科技农业、质量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全面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一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瞄准创建国

  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农业田园综合体、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的“五大”目标,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X年,要在做好园区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园区向西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功能分区,吸引优质项目、提升园区形象,与现有的新城工业园融合发展,将其打造成一个集农副产品加工、展示、观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聚集板块;并以临邺大道为主线,两侧规划建设优质小麦+多品种高效作物示范基地,引导农业发展方向,让农业真正腾飞。二是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坚持以粮食功能区划定为抓手,选择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长久保护,用X年时间基本完成功能区建设任务,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础。同时,开展农业节水、节肥、节药行动,全面推广粮食节水品种和节水技术;健全农产品、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形成鲜明的质量导向,以质量创品牌、保安全,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综合效益。三是实施品牌兴农战略。针对不同乡情村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地制宜推广“果蔬种植、标准养殖、粮油基地、林下经济、农村电商、小微工业、特色小镇”等模式,建设一批特色专业乡村,培育一批绿色、设施农业和“三品一标”产品,筑强产业基础,增强“造血功能”,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中:在果蔬种植上,可效仿成安草莓、鸡泽辣椒、永年大蒜等种管模式,着重增加习文韭菜、张村尖椒等经济果蔬的规模种植,培育一批具有县域特色的生态高效农业和名优地标产品,扩大经济效益。在标准养殖上,可以根据养殖习惯和现有特色,以“奶牛、生猪、獭兔、肉鸡、鸵鸟”为主,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粮油基地上,围绕功能区建设,发展龙头企业+粮食基地模式,将其转化为多元开发的工业原料,从农业中“长”出工业来,让种粮大户“不吃亏”,破解“高产与贫穷”的两难境地。在林下经济上,巩固传统特色亮点,引导农户发展林农、林药、林禽、林畜、林草等林下产业,形成“林下抓种植、林中抓养殖、林间搞旅游、林上搞采集”的立体格局,实现多赢效果。在小微工业上,要科

  学规划一些乡村创业园区,以返乡能人、村组干部及大学毕业生为主,建设一些家庭手工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电商服务业,让农民就近或在家就能上班,以创业带动就业,繁荣搞活乡村经济。在田园综合体或特色小镇上,习文乡、邺城镇包括临邺大道、漳河故道两侧的其他乡村,都可进行探索尝试,打造一批“集休闲观光、采摘加工、农事体验、乡村康养、民宿度假为一体,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满足群众美好向往。上述模式,都需要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为带动、为支撑,或直接卖进超市,或进行延伸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尤其是要发挥好X家龙头企业作用,并要再引进一批加工项目,实施多元开发,增强转化升值,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工农结合,提升一产、扩张二产、做活三产,实现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跨越,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保障。

  (三)要以体制机制为突破,把改革做实。

  坚持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寻找动力,制定好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南针”和“路线图”。一是突出“保障”,细化发展意见。要建立乡村振兴战略机构,整合主导部门、涉农部门、金融机构等资源优势,研究制定意见方案,明确责任、举措和保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要分乡、分村制定详细规划,寻求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径,并进行宣传引导、对比算账、现场参观、专题培训,便于把各种模式推广出去、变为现实。二是创新“载体”,完善流转平台。三权分置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特别是土地承包再延长三十年,让农民吃了“定心丸”。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来不得半点疏忽,容不得半点差错。因此,要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土地流转指导中心、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为推进土地流转提供法律保障、奠定良好基础。土地制度改革之后,要进一步拓展改革内容,探索实施农村“林权、水权、宅基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各类生产要素,聚集各类集体资产,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综合效应。三是注重“破冰”,解决人财难题。在资金上,要整体考虑各类涉农项目、涉农补贴,打捆使用资金,让种养大户流转“有保障”;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让种

  养大户遇灾“心不慌”;要强化金融信贷服务,让种养大户创业“更容易”。在人才上,对于解放出的劳动力,加大培训力度,增加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从“泥腿子到田秀才”、从“卖体力到卖技术”的转变,既可充实农业队伍,也可对外输出人才,激发内生动力;要抓紧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领头雁,保证战略顺利实施。

  (四)要以美丽乡村为抓手,把农村做美。

  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正是“美丽乡村”的内涵,与其一脉相承。实施乡村振兴应该落脚于“美丽乡村”,真正让农民过上富裕日子、滋润日子、幸福日子。下一步,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进一步补齐农村生产生活短板,增强农村的舒适度和吸引力。一是改善乡村条件。围绕农村生活、城市体验目标,全力推进“路、水、气、电、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推进“文化室、卫生室、活动广场、村民中心”等配套设施,让农村生活更加优质优越。尤其是要抓好农村“四好公路”,提高通行能力。要全面推进“煤改电、煤改气、煤改新”工程,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要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强化乡、村河长责任意识,全面开展清除垃圾、清理违障、清洁水质“三清”行动,恢复自然生态面貌。要科学有序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稳妥实施水厂回收、运营、水资源税及水污染费征收事项,规范运行、规范操作,健全长效运行机制,解决管理混乱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净化乡村环境。要注重农村生态保护,做足绿化、净化文章,破解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难题,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环境“一净两化”工程,留住“生态、绿美”的底色,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三是引领乡村风尚。运用农家书屋、活动中心等各类教育阵地,举办“好媳妇”“好家风”等各项活动,涵育文明乡风;要坚持将“移风易俗、乡规民约”纳入村民善治体系,弘扬尊老爱幼、邻里互助传统美德,破除“天价彩礼、婚丧攀比”陈规陋习,让农民在参与中受教育、提素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成长,真正建设一批“可复制、永不走”的美丽乡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

  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关于春季造林绿化工作

  春季造林是一项常规工作,年年都讲、年年都抓,关键是要抓好落实。总体目标是:要在去年冬季造林绿化的基础上,再鼓干劲、再上措施、再加力度,巩固成果、提升水平,新增造林面积X万亩以上,达到增体量、出效果、上品位的效果。

  (一)要因地制宜“抓造林”。

  今年“绿美行动”的主要任务是“城区绿化、村庄绿化、绿色廊道、农田林网、高效林果、河渠绿化”六大工程。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把“六大工程建设和既有林木资源”结合起来,对照《方案》要求,结合各自实际,科学安排自己的造林片区,并抓紧启动实施,迅速掀起高潮,实现生态、风景、增收三赢目标。特别是边黄线、曹前线、曹魏大道两侧绿化情况都存在一些问题,涉及乡镇要做足前期、破解难题,依规推进、甩掉包袱,高限完成林带建设任务。

  (二)要突出重点“抓造林”。

  一是突出县城绿化。以环城路为主线,全力抓好补植、新造事项,环路外侧X米范围内全部绿化,打造县城绿色屏障;以县城出入口为节点,交道口、连接口全部绿化,形成“微型公园、绿色氧吧”;以现有游园为载体,做到乔灌花草结合,构建多树种、多层次立体格局,实现提档升级。二是突出园区绿化。无论是园内街道、还是园内企业,包括储备用地,该补植的、补植,该新植的、新植,坚决消除裸地、空地,起到增绿、降尘作用,真正建设“绿色园区、花园工厂”。三是突出道路绿化。依托原有林带,对茶柳线、魏峰线、边黄线、马义线、曹前线等主要干道,高标打造绿色廊道,形成“有路必有树、有树必有荫”的靓丽风景。四是突出田间绿化。结合田路分家、农业开发等治理项目,以乡间路、沟渠、村界为框架,打造示范区、建设防护网,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特别是进村道路,严格落实“一路两沟四行树”标准,构筑绿化景观格局。五是突出村庄绿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把村庄绿化与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对环村、街道、房前屋后、庭院进行全面绿化,打造一批绿化示范村、示范户,提升村庄宜居品

  位和绿化水平。

  (三)要全民动员“抓造林”。

  全民植树是法定义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全县上下“改善生态的责任意识、保护生态的法律意识”,调动干部群众造林绿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利用“X·X”法定节日,创新开展“一人一棵树”义务植树活动,除县里统一安排外,各乡镇都要有自己的义务植树基地,把“行政主导”与“全民参与”相结合,形成上下协同的浓厚氛围。

  (四)要健全机制“抓造林”。

  要严格落实“乡栽县补”机制,规范操作规程,加强审核验收,成一片、补一片,杜绝弄虚作假、重栽轻管,保证“种树见树”。要严格落实“后期管护”机制,创新“县、乡、村”三位一体模式,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措施,杜绝“无主树”,提升造林绿化的质量水平。要严格落实“考核奖惩”机制。指挥部办公室要根据乡镇、部门的绿化任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逐一总结验收,进展顺利、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完不成任务、拖全县后腿的,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并严肃追究责任,高限完成市定任务目标。

  三、关于美丽“城中村”创建工作

  去年,县里创建了“省级文明城”;今年,要创建“全国文明城”,但“城中村”是一个短板;并且“城中村”环境卫生也是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内容。下一步,由农工委牵头,X镇、狄邱乡负责,包村单位配合,持续深入推进美丽“城中村”创建工作,共同打造“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整洁有序、特色突出、和谐文明”的美丽家园,真正让“城与村”相得益彰。

  (一)“看重看急”的思想要入脑入心。

  X县城框架较大,老区与新区的建设对比强烈,绝大多数“城中村”管理不到位、环境脏乱差,有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健全,有的道路坑洼不平、尘土飞扬,有的垃圾乱倒、污水横流,有的私搭乱建、乱贴乱画,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和群众生产生活。经过去年整治,虽然有所改善,但距“城”的标准、离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面对大气污染治理的严峻形势和创建“全国文明城”的更高要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摆在先导位置,持续实施美丽“城中村”三年攻坚计划,实现新城与老城一样美、城内与城郊一样靓,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奠定良好基础。

  (二)“净硬绿美”的标准要执行到位。

  一是净化要出效果。组织人员、迅速行动,大力开展“三清、两拆、一改、一规范”活动,对有碍观瞻的垃圾杂物、私搭乱建、违章建筑、乱接乱挂等,来一个全面彻底地清理整治,打造整洁有序、心情舒畅的环境;同时,要在“城中村”先行开展一场“厕所革命”,接入污水管网,推进旱厕清零,摒弃落后方式,打造现代生活。二是硬化要全覆盖。根据《方案》规定的目标标准,对于“三地三场三边三口”,全部进行硬化,街巷两侧同步规范整治,建设排水边沟,防止尘土飞扬。三是绿化要提档次。坚持见缝插绿、裸地植绿、破硬还绿,发动群众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坚持因村制宜、因街制宜,多元绿化、立体绿化,保证每个“城中村”都要打造一条绿化样板街和一批绿色庭院,每个“城郊村”都要以“一路两沟四行树和闭合圈林带”为标准,实现“人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家中、家在绿中”的整体效果。四是美化要显特色。一方面,深挖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符号,建设文化游园、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并对墙体立面进行美化,对村街村巷实施亮化,彰显特色风貌;另一方面,选择辐射最广的点位,绘制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自我管理,弘扬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正能量。

  (三)“引领帮带”的作用要充分发挥。

  美丽“城中村”创建成立了专门指挥部,由我任指挥长,X个部门共同参与,X个县直部门分包帮扶,坚决打好一场攻坚硬仗。同时,本着“乡村两级为主、财政适当补助”原则,奖补硬化、绿化,激发多方创建活力。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两个乡镇和“城中村”要切实负起责任,比一比、看一看,干的好村,要披红戴花、大力表扬;干不好的村,要登台亮丑、严厉批评,真正凝聚强大合力,争取把“城中村”建设成为更加美丽、更加宜居、更加和谐的标杆典型。

  总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既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光荣使命,也是我们必须答好的历史答卷。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全县上下围绕各自任务目标,科学摆布、认真谋划,合理安排、迅速展开,保证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富有成效,为建设富强美丽、文明幸福的新X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篇四:农业发展交流发言

  

  在*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讨论会上的发言

  *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经过我们认真学习讨论,认为规划基本符合我县实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突出,奋斗目标切实可行。现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谈几点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缺乏能人带动。在思想观念上,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有一定文化科技素养的农民和大多数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转向非农产业,留下来的除极少数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品牌培育不够,市场竞争力弱。由于缺乏具有支撑地位的主导产业,我县农业产业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始终发育不够,种植比较分散,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较低。因此,农产品批量供应能力低,在市场中形不成气候,无法承接批量订单。我县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靠出售原始产品维持生产经营,使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3、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目前,我县虽有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但从总体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龙头企业总数少。二是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都是初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主的企业,远达不到省级扶持标准,无法享受省级扶持资金。三是经营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大多企业处于微利保本状态,所以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

  4、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从整体上看,我县农产品直销、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多数农民由于缺乏技术、市场信息支撑,经常盲目生产,易受损失。

  二、意见、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举措。为进一步推进我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们建议:

  1、加强农业安全生产,积极培育名牌产品。要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要继续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要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2、健全营销服务体系,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要重视农产品营销,下大力气抓好农副产品直销市场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要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要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加强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收集、分析与研究,准确、及时、完整地向企业和农户发布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主导产业。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求发展,把培植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以市场引导生产,以流通带动生产,按照谁有能力当龙头就扶持谁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尽快培

  育一批特色龙头企业。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按照一大产业、一个规划、一笔资金、一项政策、一班人马、一名联系领导、一套考核制度的要求,集中资金予以重点扶持,做大做强,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打下基础。

篇五:农业发展交流发言

  

  构建现代农业健康高效发展的新机制

  ——发展现代农业座谈会发言稿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体会

  1、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规模是基础

  有了规模就能实现资金流、资本流、信息流、技术流,知识流、资源流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对接。

  2、发展现代农业,农技推广是支撑

  农业产业化首先是一种科技型产业,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第一推动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无不体现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支撑作用和无限的推动作用。根据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测算、分析,如果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产出比是100:200,则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广泛应用,提升投入产出比可达30%。实践证明“农技推广一小步,农民增收一大步”,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增长无极限,创新无极限,创造无极限。

  3、发展现代农业,产品流通是关键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证明,没有种不出来的东西,只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如果流通规模小,流通速度慢,不仅会变质腐烂,影响产品质量,严重时会出现高产不高效,甚至绝产绝收,如果流通不出去,会让种植户分文不收,极大的挫伤农民发展现代农

  业的积极性。

  4、发展现代农业,各类企业是龙头

  现代农业的生产环节需要千家万户的农民支撑,但与市场的对接,产品深加工,以及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农产品的销售,则需要许许多多的龙头企业。因此,建设“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育苗中心+农户+订单+市场”的一体化经营机制。真正实现“龙头壮、基地优、农民富”。

  5、发展现代农业,冷链物流是保障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应用已成为当今世界果蔬安全、快速、高效、集约、流通和销售的主要方式和保障。我国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首位,是世界果蔬第一生产大国,按国际市场可比价分析,我国果蔬价格仅为国际市场的1/5—1/8,苹果比国际市场价低41%,主要原因就是冷链物流体系不发达,因此扶持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建设大型冷藏保鲜库,购买冷藏车,将采收、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配送、销售信息有机结合成完整的供应链,形成采后预冷——产地冷藏——冷链运输——销地冷藏——零销冷柜——家庭冰箱的一条龙物流冷链体系,是现代农业健康高效发展的保障”。

  6、发展现代农业,品牌建设是保证

  没有品牌和商标的农业,不是现代农业,也无法适应市场

  经济,在经营实践中,品牌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品牌是万万不能的,品牌是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最集中最显著的外在表现,有好的品牌,才有好的价格,有好的价格才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7、发展现代农业,市场销售是命脉

  市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是实现其效益的目标,市场引领产业发展。没有市场,产业规模再小也显得大,有了市场,产业规模再大也显得小。因此,开拓市场,培育市场,建立网上虚拟销售市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期货市场,打造瓜菜产业快捷销售渠道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命脉。

  二、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突破农产品市场销售三、三制的怪圈,实现农产品的顺畅销售。农村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农产品销售总是突破不了三、三制的怪圈,也就是说农产品销售第一年略有利润,农民对市场有了信心,第二年开始扩大种植规模、优选新品种、应用新技术,产品产量和品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实现了较高的市场销售利润,第三年,由于千家万户大面积的种植,而且品种雷同、茬口同期,造成供大于求,市场滞销,农民亏本销售,损失惨重。同时,随着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各项成本的逐步增加,到第三年成本传导机制最高,因此,农民的投入也达到了顶点,而市场销售价格最低,造成农民对产业发展失去了信心,对市场销售规律难以把握。因

  此,要全面了解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规模、水平、品种、结构、茬口。销售市场的渠道、区域、吞吐量、品种喜好等因素,实施差异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流通。

  2、突破设施农业三年之痛、五年之痒的瓶颈,实现健康高效发展。设施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是与土地资源、气候条件、水文资源密切相关的产业,更是一个与市场紧密联系的产业,目前,我市乃至全国各省区在发展设施农业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三年之痛、五年之痒的瓶颈,也就是说,设施农业在发展三年后,都需要更换棚膜、草帘和必要的设施维修,每个80米长的大棚都需要近10000元的投入,如果,农户在3年中收入比较高,那么他就愿意继续投入、继续种植,如果农户在3年收入中亏本,或保平,那么他就没有资金继续投入,也就没有信心继续种植,这就意味着一大批设施大棚将会闲置,设施农业发展到5年后,由于多年重茬种植,土壤严重板结,地力下降,蔬菜产量减少,品质降低,而且大棚的设施需要更新,需要更多的投入,又会有一大批农户放弃种植。因此,引导农民增加投入,提高种植技术,增强种植信心,是关系到设施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和巩固扩规、提质增效的关键。

  3、突破信息不对称,大市场、小经营、盲目生产、结构不合理的盲区。目前,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涉及到千家万户,任何农产品的销售都是千军万马闯市场,形成了一个大产业、小群

  体、大市场、小经营的格局,双层经营机制中统的功能越来越弱化,分的机制越来越明晰、越单一,很难了解全国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很难把握全国各大市场的销售信息,农户只能按自己的判断和往年的经验盲目种植。

  4、突破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桎浩,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产业链条的延伸,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实施区域化规划布局,延长产业上游、中游、下游的链条连接。

  5、突破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同质化、趋同化的氛围,实现异军突起,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近年来,特别是新疆、甘肃、青海、内蒙、陕西、山西、河北、山东、辽宁、吉林发展温棚设施农业特别迅猛,根据调查,新疆已发展设施农业114万亩,甘肃发展设施农业95万亩,青海发展设施农业20万亩,陕西发展设施农业105万亩,到明年,新疆计划发展到150万亩,甘肃发展到200万亩,青海发展到80万亩,陕西发展到200万亩,对我市设施蔬菜市场销售造成了巨大压力,但如果选好品种、调好结构、理顺茬口,我市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推荐访问:农业发展交流发言 农业发展 发言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