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档下载> 正文

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结合的论文4篇

鸿贵文秘网 发表于2023-04-29 17:25:02 本文已影响

篇一: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结合的论文

  

  大学生体育与思政的心得600字

  体育课不仅仅承担着对学生身体锻炼的需求,更有对学生拼搏精神的培养、纪律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服从管理、家国情怀等各个方面有所提高,将这些与课程思政很好融入,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关于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的实践,个人在教学过程中有如下三点心得:

  一、发挥体育项目本身的思政内容

  每一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可已找到与爱国精神相契合的切入点。比如:排球有女排精神;乒乓球是国球,在乒乓球外交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人们称为小球带动“大球”;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被外国人称做“中国功夫”等,这些运动项目本身的思政内容都很容易发掘和应用。

  二、课程思政发挥体育名人的作用

  亚洲飞人苏炳添,一提到他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自豪感;跳水小将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上以三个满分的完美表现征服了世界,获得奥运会女子10米台冠军,为国家争光。生活中她还是一个孝顺的乖女儿,也值得大学生学习。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

  三、规则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在体育课程思政中的作用

  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规则,只有在规则的允许范围内进行活动,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要受到惩罚,体育运动如此,生活中的行为也是一样,在集体项目中要有协作精神,只有与队友相互合作,才能取得胜利。比如:篮球运动,既要有人运球又要有人传球、投球和抢篮

  板球,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单独完成一次进攻。

  总之,体育课的实践性能更好的触动学生心灵深处,只要善于发掘,思政内容还很多,体育课程思政也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篇二: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结合的论文

  

  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融合探究张永朋(郑州经贸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91)摘 要:本文通过对课程思政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融合探析,分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和价值引导有效的结合形式,目的在于探索课程思政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融合方式和育人途径,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现三全育人的最终教育目标贡献有价值的参考。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一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德育素养和能力有待加强;(2)二是体育课程设计中德育环节不突出;(3)三是体育课程中德育考核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完善。针对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得出如下建议:(1)一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和德育能力;(2)二是体育课程设计突出价值引领;(3)三是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制定合理评价体系。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社科联调研课题:2019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9-2604)。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75(2020)12-046-0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在校生必修的公共课程,在传授学生运动技能、强身健体的同时,还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学生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团结一致的运动精神,是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展现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是对体育课程的全面升级和深化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安全稳定校园的思想保证。1“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必要性分析1.1是落实高校思政工作和立德树人的需要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高校全面开展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完善、提纲挈领的要求,充分发挥了高校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增强学生体魄、完善人格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必不可缺。1.2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的需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各高校必须开展的教学环节,教学目标和思政课程相似极多。通过学习公共体育课,开发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塑造健全的心理品质、培养优秀的体魄、积极向上的竞争情态、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与思政课程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德育特性是高校公共体育课自身具备的特性,具备丰富的德育资源。1.3是弘扬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的需要要构建出课程思政体系,就要将思政课程和其他学科密切结合,从学科特点、育人优势中找寻相通点和契合点。而体育课程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突出优势,“健全人格,首在体育”是教育家蔡元培的名言,这恰恰反映了体育不仅能强健体魄,同时还具有培育学生身心发展、锻炼意志品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2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在大学阶段,同学们良好习惯与优良品格的塑造,在“教”的同时,更应注重“育”的成分。在教师的教与行为规范的约束前提下,更需要人文品格的养成。因此,思政教育的成功践行,务必通过学生充分体验其中和践行,通过实现当前社会的道德标准转化成自身行为习惯的科学方法,从而达到先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转化,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二次转化,最终达到质的飞跃。2.1丰富的德育资源,为思政课程融合提供可行性体育课程从之前的仅仅是锻炼体魄,实现健康需求,转变为人们有意识的一项身体锻炼,是人们通过精心详细的身体运动,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一门课程。因此它有其自身的要求、有完善的规则程序和标准的动作规范。体育育人不仅是强健体魄、学习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价值观、意志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同时还是对行为规范与道德智力的培养。首先,同学们在开展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尤其在运动训练时,不仅要克服因运动而产生的身体困难,同时也要克服并强化心理影响因素,达到心理与生理的双向配合。这对学生内在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培育和强化功能,同时还能起到陶冶作用。其次,体育竞赛是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通过参加体育竞赛,在比赛中克服心理与生理的双重压力,通过顽强拼搏,与强者同场竞技,最后决出名次,优胜劣汰。这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争胜心与荣誉感,同时团体项目还能激发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有效培养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并能让同学们理性地看待胜负,胜不骄、败不馁,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与胜负心。胜者继续不断努力,总结成功经验,以期突破自我;败者毫不气馁,调整状态,分析原因,最终突破自我,愈战愈强。再次,体育项目在确保参与者安全和项目要求的前提下,建立了严格的竞赛规程与行为规范要求,同学们在参加体育活动时,需要依据规则要求和条件限制进行锻炼与活动,这在培养学生行为规范意识、体现体育活动的人文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公开透明的公平竞争,是人们心中认可并构建出的合理的价值体系、评价标准与道德核心。2.2能够达到体育课程目标的落实通过开展体育项目与竞赛活动,有利于促进普通高校学生的成才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高校教育中的德育体系契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成为意志坚强、品格优秀、团结协作、朝气蓬勃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中包含几个方面,有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和运动技能目标。主要表现为:一是强健学生体魄、增强学生体质;二是通过锻炼提高运动技能,培养终身锻炼意识,养成练习习惯。而且,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也包含在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锻炼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不断突破自我的良好意志品质;第二可以起到调节情绪、调动积极性的作用;第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意识品质;第四养成集体荣誉感,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2.3能将高校体育课程的德育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首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一、二年级的必修课,具有其独特的开展方式和不同寻常的魅力,相对于普通高校思政课更受学生们的广泛喜爱。同时体育课程因其课程性质的特殊46《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20年12月

  体育教育性,具备课程思政开展的先决条件。其次,体育具有超强的感染力。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体育运动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它产生的积极效果让学生更具有融入感和参与感。这让体育更容易实现特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内化,这正是思政教学所追求的效果和目标。3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开创体育课程思政新途径3.1提升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和德育能力首先让体育教师先受教育,具备较强的思政素养,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了解党的大政方针和教育方针,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支持者。教师的思政素养通过教学手段不断传输给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同时也是思政育人的主要方法。3.2课程设计突出价值引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程中,要以体育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教学为核心,以价值为引领进行整体设计。3.2.1制定以育人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中,要将育人目标体现出来,课程思政的开展才有引导方向和评价标准。在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坚持以人为本、保持体育育体本位思想的同时,提高政治站位,挖掘体育中德育价值的引导,综合考虑传授技能、提升综合能力和增强价值引领,最终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3.2.2优化教学内容,提升育人效果通过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途径和规律相结合,深入挖掘体育中的德育元素,将体育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内容融为一体,提高体育课程中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同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逐渐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体育共鸣和价值共鸣。3.2.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育人质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融合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问题导向教学、学习中团结协作、以赛代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结合对学生精神导向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倡导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在体育教学中将德育元素融入教法、学法中,将育人与育体紧密结合,实现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3.3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制定合理评价体系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仅包括教学实践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同时还应具备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在对学生的结论性评价中,将其价值观取向和道德水平作为其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即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考评。体育项目在确保参与者安全和项目要求的前提下,建立了严格的竞赛规程与行为规范的要求,同学们在参加体育活动时,需要依据规则要求和条件限制进行锻炼与活动,这在培养学生行为规范意识、体现体育活动的人文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公开透明的公平竞争,是人们心中认可并构建出的合理的价值体系、评价标准与道德核心。在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中,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德育素养,其次要注重德育能力和育人效果,最后是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以此促进教师努力发掘德育元素,最终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6-12-10.[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08-06.[3]冯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的途径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8.29(8).[4]秦丽,金晓明.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体育排球课程路径的探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03):144-145.作者简介:张永朋(1991.05—),男,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助教,郑州经贸学院,研究方向:体育学。该课题项目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调研成果奖,并被选评为一等奖。-------------------------------------------------------------------------------------(上接45页)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决定了形成性评价的开展存在于教学的全过程,不能搞“一次性”检验,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要时时测评,才能及时得到反馈,并对后续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计划与调整。1.3.6师生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不同的评价,其评价目的不同,评价内容不同,评价功能不同。因此认为所有评价都是对成绩与成果的检验是不正确的。在应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对评价中的成绩不应做出过度反应,而应着眼于成绩反馈出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2结论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的反馈功能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指导与调整,在这其中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反馈功能更加突出,且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是其他评价方式不能比拟的,如果能够充分应用形成性评价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授课效率都会有很大的提升。目前形成性评价在高校体育教学层面的应用与研究较为普遍,而在中小学层面还没有得到体育教师与学生的足够重视。因此目前重点应关注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重与其他评价方式的结合,不能简单归因于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而开始频繁、过度、盲目地应用,它的应用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同的学校,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形成性评价设置的内容都是不同的,需要体育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不断尝试与修改。参考文献:[1]贾军红.形成性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样本来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01):106-109.[2]王大广.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相关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0.[3]华音.高校体育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4):111-112.[4]曾健.体育教学形成性评价实施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01):84-87.[5]刘刚,焦国军.体育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特点与机能类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02):112-114.作者简介:毕映琛(1996—),男,山西省阳泉市,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20年12月47

篇三: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结合的论文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政课程”已经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和机遇。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将从“课程思政”的作用、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具体措施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课程思政”的作用。在当前国家发展战略中,要求高校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每门课程中去,在高校体育课程中也不例外。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关键。同时,体育运动和身体素质是人体的本质属性,它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身心状态,增加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将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课程相结合,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全面、综合的教育体验,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具有必要性。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塑造国家竞技体育新生力量提供有力支持。然而,在当前社会和学生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单纯的体育教育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从思想层面上教育和引导学生,让体育课程不仅仅是一种运动形式,而变成一种全面的、立体的教育载体,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我们来看具体措施。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自律自强等思想内容,增强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2)大力推进健康生活方式。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传达健康生活方式、防疾病知识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注重团队协作、个人自发。高校体育课程中贯彻团队合作与个人自发的思想,同场竞技、共同努力是一种集体主义倡导,注重个人自发则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习惯,体现其自我主动性。

  (4)加强教练员的思政教育工作。提高教练员思想教育水平,让其既具备理论知识,又能够在课堂上将思想教育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

  综上,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全面、素质过硬、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化人才。因此,高校应重视通过教学内

  容的改革、师生互动的改进等措施推进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思想引领和支持。

篇四: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结合的论文

  

  当代体育“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在课程思政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顺应这种趋势,并要采取各项行动积极促成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只有如此,才可让体育课程焕发全新生机与活力,还可大大提升育人水平,可确保大学生受益匪浅并实现全面发展,方可为社会输出更优质人才,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支持。1课程思政视域下科学设计体育课程近些年,各地高校均纷纷开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纷纷开始重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这是大势所趋,亦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的主要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还需从体育课程的科学设计入手,来让高校体育课程焕然一新、来让高校体育课程具备思政教育的功能,方可更好的完成教学、育人双重目标。在科学设计体育课程过程中,要紧抓细节,更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摒弃狭隘、错误认知,不要认为体育课程就只能让学生展开专项训练、锻炼学生体能,要知道,体育课程中是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的,只是需要有人来挖掘和体现,这份重担需要由体育教师来承担。与此同时,要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学生身心特点合理创造和提供思政内容融入契机,更要为思政内容的渗透和影响创造条件,从而快速将思政内容与体育课程融合在一起;第二,要深度挖掘体育课程中所自存的一些思政元素,虽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只要细心和付出较多努力,是可以取得既定效果和目标的。此外,还要将体育运动相关的素材进行合理甄别和使用,从而为思政教育取得较好成效提供助力;第三,要将思政教育和体育课程融合的巧妙和自然,不可生硬的将两者放在一起,这样只会让人感觉突兀、感觉难易接受,还需体育教师多多想办法让两者产生关联,从而让学生较好的接受和肯定思政教育,方可助力体育课程长远发展。2课程思政视域下提高教师素养在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融合过程中,体育教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只因他是教学的组织者、筹划者和实施者,教师的素养更是关乎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融合的好与坏。因此,还需高度关注教师素养的提升,相关院校可为此开展实际调研和培训活动,以此来加深教师素养认知并针对性进行提升,方可为思政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做出突出贡献。在开展培训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让培训多元化、多样化,确保体育教师素养得以全方位提升。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意识,只有充分用思想政治知识武装自己,才可更好的体现和彰显政治觉悟,才可更好的认识到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育出更具思政意识与品德的学生才会更具可能性,提供其自身与学生的体育思想水平;其次,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直接关乎思政教育和体育梁亮课程的融合效果,因此,需要格外关注,并大力度的开展培训,目的让体育教师懂得两者融合技巧并有能力发挥出该技巧的优势和作用,方可快速的实现融合目标;再者,要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更要具备开展丰富活动的能力,主要训练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和部署能力等等,让思政教育涌入体育课程更具多方面渠道,方可更好的促成两者融合;最后,要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从而秉持着坚定的信念、一切为学生的态度更好的使用各项体育资源,方可结合学生实际融入思政教育,利于学生针对性的接受教育、获得成长,相信教育教学效果会更加突出。3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部门间合作与创新虽说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和落实主要依靠体育教师,但是体育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有时候是需要得到院校相关部门协助和支持的,也因为体育课程作为系统教学中的一个分支,有理由依托背后的部门支撑来达成更好的教育教学目的,为此,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融合,切不可只看做是教师的个人任务,还需与院校中的部门产生联系、落实责任,有效发挥不同参与方的作用,构建联动协调发展体系,方可为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融合提供较大支持和推动力。值得一提的是,院校中的相关部门之间也是需要通力合作和共同创新的,只有发挥合力的作用,才可更好的为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融合提供更多可能性。其中,体育教师要在众多支持下不断实践与创新,并从中积累实践、创新经验,更要积极支持教学相关部门开展合作与创新,从而形成协同效应,方可发挥更强育人功效,方可强化实施保障,利于育人环境的更好塑造。关键所在,还是要积极的向学生传递思政思想、思政理念,更要为他们更好的接受思政教育落实宣传工作,是的学生心底萌生向思政理念靠拢的观念,方可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间的合作,还可放在教学体系完善、整体把控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融合等工作中,切实发挥部门的职能与影响,相信会取得更好的融合效果,为学生的进一步成长提供保障。4结束语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亦是院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应当看到的转变,体育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顺应趋势,还需高校体育教师积极调整心态、改变教学策略,从而为思政教育的融入创造契机,更要以身作则的发挥榜样作用,从而让大学生更具朝气和活力,方可助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我们相信,在体育教师的不懈努力之下,必将收获丰厚回报!(作者单位:广州商学院)2021.04(1)当代体育93

推荐访问: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结合的论文 体育课 课程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