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档下载> 正文

增强文化自信有何启示(9篇)

鸿贵文秘网 发表于2023-05-02 09:05:03 本文已影响

篇一:增强文化自信有何启示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及感悟3篇集锦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及感悟集锦1哒哒哒

  的敲击声已成为当下随处可见的一种现象,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拿起笔在纸上书写我们的中国汉字;电子书及各类被大众追捧的打油诗等被人们当作了工作学习之外的生活调味品,还会有多少人愿意耐下性子手捧着厚厚的一本书在汉字之间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年都会有大批人为过

  洋节

  忙得不亦说乎,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关注一下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节日,重温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

  种.种文化缺失的现象无疑不在向国家、社会、人民传达着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需要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让它永葆青春和活力,永远点亮在我们每一位国人心中。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下党正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建立文化自信成为了我们首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国家、社会、人民各方的协同配合。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国家各项制度设施的有效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化自信的回归需要国家在文化方面各项制度政策的颁布实施及一些必要的文化设施的组织建立安排,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一直都在并且活在每一位国人心中,源远流长、永葆锋芒。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社

  会各界的保驾护航。各式文艺演出、各类有关弘扬中国文化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配合,使其形成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社会氛围,让国人爱上属于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并绽放别样的魅力。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人民的全力拥护。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从屈原、李杜,到三苏,再到元曲四大家、曹雪芹

  在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有太多灿烂的不朽作品,也有太多才华横溢的文化巨星。我们有何理由不为之自豪并且拥护它呢?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源,我们没有理由抛弃,相反应该弘扬坚持我们的文化自信。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传统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心里,再次将中华文化自信之灯所点亮。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及感悟集锦2放眼全球,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

  两手都要硬

  其一是经济,其二便是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间的交融碰撞日趋白热化。中华文化虽有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但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国人表现出来的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不从心。

  中国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是近代以来百年丧权辱国历史的积淀产物。当西方列强用大炮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轰然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时,中国人

  天朝上国

  美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怀疑、批判和否定。这种历史渊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一直在人们心里隐秘的苟存。

  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曾经有一位外教说,当她到中国商店购物时,往往要多花钱,售货员认为她是外国人肯定有钱。这位英国人说到这,脸上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

  我很穷,我并没有很多钱。

  要知道,西方国家中也有穷人,他们并非个个腰缠万贯。这个事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人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让国人看待中国文化时戴上了有色眼镜,他们总觉得我们一无是处。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完美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五千年而经久不息,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她既有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当然也有一些落后的、封建残余的东西,但绝不可全盘否定。反观西方工业文明,它是在几百年间迅速形成的文化产物,代表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其外貌似强大,却缺少了必要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要博采众长,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

  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需要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的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表现出来的是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中华文化深刻

  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历程。

  唐人

  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是空前的,这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成就的自信力。

  近几年来特别是20_年以来,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力有了显著提高。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西方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人感到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这是令人欣喜的。伴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人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伟大的民族要有伟大的胸怀和胆识。也许短时期内我们无法彻底根除文化自信力缺失的现象,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是大有希望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是大有希望的!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及感悟集锦3讲作为一名文化宣传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历史方位,看清前行方向,走好脚下道路,开启新的奋斗征程。

  文化宣传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很强的业务能力。有道是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前一句说的是有担当、负责任,要做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表率,做讲团结、顾大局的表率,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后一句说的是能讲好中国梦的故事,写出一手好文章。这虽是一句老话,但在当下新时代来诠释它,依然意义深远。

  铁肩担道义。说的是文化宣传工作者对社会无法推卸的责任。责任意识强、敢担当,这是文化宣传工作者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不踩

  红线,坚守

  底线,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

  大,最关键的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凝心聚力,要牢记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不利的事情切不可为,时刻以清醒的头脑,判断社会舆论和舆情,做出最真实的报道。

  妙手著文章。我的理解就是说要用

  乡土情怀

  做好宣传文化报道。我觉得最关键的是用好手中的三支笔。第一支

  公正之笔

  。文化宣传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体现担当,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我应义不容辞地以主人翁精神爱家乡、爱南翔,时刻牢记

  担当、创新、争先、克难、为民

  五种

  南翔精神

  及

  创新、品质、智慧、人文、幸福

  五个南翔内涵,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良好政治生态,维护团结奋进的大好局面,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发展环境。

  第二支

  文化之笔

  。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把讲话精神学深悟透、落到实处,以实际工作成效贯彻十九大。必须不断创新理念思路、手段载体、方式方法、话语表达,全面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讲出南翔文化的根

  和

  魂,用文化歌颂家乡美好,助力建设文化家乡,做优擦亮古镇南翔这张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交融共生的文化名片。第三支

  心灵之笔

  。文化宣传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南翔好声音,切实提升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新闻舆论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发挥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优势,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开展舆论斗

  争。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善于发现和展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时刻给市民群众传递正能量。

  唱响主旋律。文化宣传工作者你还要牢牢掌握宣传工作主动权,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央精神、把握大局大势,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决维护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十九大宣传好、解读好。

篇二:增强文化自信有何启示

  

  (精)心得体会: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新)

  一、文艺批评要“为人民立言”

  为生活写真,为人民立言,是文艺批评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我从事文艺批

  评30多年领悟出的一个道理。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就有了坚守文艺批评领域的信心和动力。文艺是满足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质的一门“学问”。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服务人、提升人当做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文艺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愈文明,社会愈进步,人对世界的把握就理应愈全面、愈完整、愈和谐、愈科学。其间,既有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哲学的、历史的等多种方式的把握,也必不可少地需要有艺术的即审美方式的把握。文艺创作与鉴赏就是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去把握世界、反映世界,去作用于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与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一样,文艺批评也要为人民服务,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历史观所决定的。70年前《讲话》对于文艺批评也要“为人民”的回答,至今掷地有声。“为人民”的文艺批评,要求批评家在行动上成为对人民负责任

  的批评家,要求批评家自觉地深入生活以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从而做到以科学的文艺批评,去培养高雅、文明、幽默、机智的审美创作与鉴赏群体,同时抵制以庸俗的市侩的文艺批评,去造就浮躁、平庸、浅薄、低俗的社会文化氛围。

  时至今日,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议,与《讲话》精神一脉相承,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自觉、自信与自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在和平时期,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现阶段,强调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就是因为某些地方、某些人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不那么自觉,比较盲目;强调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是因为有的人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那么自信,甚至于自卑;强调着眼于提高民族精神素质和塑造高

  尚人格的文化自强,就是因为有的地方与部门工作的着眼点只在

  GDP上。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

  完整意义上的人,一方面是为一定的文化所塑造的人,另一方面又是创造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文化的人。在宇宙间地球上,惟有人,才能创造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者,乃人之天下。所以,文化也是用来化人的。文化的第一要义,就是要营造氛围,一种启迪智慧、熏陶灵魂、提升素质的氛围。毋庸置疑,这些年的文化氛围被功利浸染得很厉害。人的道德滑坡、精神恍惚,都是文化氛围出了问题。

  经济只能致富,文化方能致强

  。文艺批评与文艺作品应该携手营造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氛围,使每个人都能深入其间,感受到心灵的洗涤、灵魂的升华。这种氛围体现着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文明水准,这种氛围涵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能够将精神藏富于民,成为抵御各种风险的不竭动力和智慧源泉。文艺作品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善良的人性、美好的情感。在文艺创作和鉴赏上,不能从过去一度把艺术简单地从属于政治、以政治思维取代艺术思维去把握世界的“形而上学猖獗”的极端,走向把艺术笼

  统地从属于经济、以利润思维取代艺术思维去把握世界的“形而下学泛滥”的另一极端。长期以来,我们在文艺领域吃了不少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的亏。比如,在电影界就有一种倾向,一说主旋律就是拿政府奖的,不计成本,不考虑有没有艺术感染力;一说商业片就是赚钱的,想着如何去打“擦边球”,不考虑提升民族精神素质。这类现象深刻地启示我们,自觉坚持全面、辩证、发展的思维,坚持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的和谐统一,才能创造出具有较高思想品位、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的文艺作品,才能有力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局面的出现。我们必须谨记,一切文艺作品的灵魂,最后都是通过视听感官和阅读神经的快感进而达于心灵、思想深处,并化为受众的精神美感。

  国家在新形势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倡导文化大发展、艺术大繁荣,落实在文艺批评战线的具体表现,就应该是高度重视“为人民立言”的批评宗旨,凝聚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走向文化自强

  。对于今天的文艺界而言,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认识文艺化人养心的独特功能,自觉把握文艺创作与批评不从属于经济

  思维和工具理性思维的独特规律,自觉践行文艺不可逃避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文化自信就是自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红色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永存的魅力,自信世界先进文明中适合中国国情民情的东西能够为我所用,自信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文艺创作与鉴赏的一元化主导作用。我们也拥护创新,也主张创新,但要在捍卫这些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大厦的根根支柱的同时,顺势方向去丰富深化发展,而反对逆势方向去颠覆拆卸解构。

  文化氛围出了问题,文艺批评界是有责任的。检视我国市场经济进程中的文艺批评,其滞后于创作、不很健康的现状,不仅是人民群众,就连作家、艺术家

  和批评家在内,都颇有微词——有的批评趋时媚俗,将科学地评判作品优劣得失的神圣职能,跌落为评功摆好、庸俗吹捧;有的批评浮躁起哄,人为地制造热点,将引导创作健康发展、升华大众审美情操的社会责任,蜕变为随波逐流、浅尝辄止;有的批评东施效颦,或食古不化,或食洋不化,将东西方八面来风、生机勃勃的大好局面,损毁为不分良莠、削足适履;还有的批评也许是出于对过去“极左”思潮影响下,那种动辄把文艺批评搞成大批判或无谓论争的行为,将健康的文艺批评也斥为棍子而加以排斥。于是,文艺批评的舞台看似热闹,常常是你未唱罢我就登场,但实则生命力不足,甚至丧失了鲜活灵动的生命之魂。

  另外,“文艺不迎合观众迎合谁啊?”这种流行论调,未免失之轻率。乍一听,如果从“二为”方向之“为人民服务”的维度来理解,似乎说得过去,但实质上却是以“为人民”之名,行“伪人民”之实。这种迎合论,容易导致一些作

  品消极地适应当代观众中尚存的那种落后的审美心理和情趣。

  而这种消极地适应,无疑强化了有悖于现代化进程的落后的审美心理和情绪。于是,被强化了的这种

  审美心理和情绪,又进而反过来刺激创作者生产文化品位和审美情绪更为低下的精神产品。这样,文艺的生产与消费之间部分地形成了一种“二律背反”式的恶性循环。

  纵观历史,“花雅之争”古已有之,“普及与提高”更是时代命题。是让欣赏者“高攀”,还是让文艺创作与批评“低就”而丧失引领?这是任何一个文艺工作者都无法绕过的、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客观地说,欣赏者的审美品位并非整齐划一,但文艺创作应当防止“尾巴主义”,那种“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以“迎合”的形式来“为人民服务”的方式是十分错误的。如果文艺批评无视创

  作中对于一部分人的艳情化、娱乐化需求的一味迁就,那么,就是在纵容那些肤浅的作品让欣赏者止于养眼而无益于养心、止于视听快感而错失诗意美感,甚至是花眼乱心、败坏性情。批评家应该以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一双慧眼,辨析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来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这才是文艺批评“为人民立言”的正确选择。古今中外的经验反复证明: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既反映人民精神生活、又引领人民精神世界的。

  二、文艺批评要有宏阔的哲学视野

  失语,就是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存在价值,失去了合法性。当然,批评家没有权力对文艺创作随便指手画脚,更没有权力强迫欣赏者选择“法定”的文艺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批评家可以放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即引领文艺创作与鉴赏求真、求善、求美。文艺批评放弃了追求真善美的“失节”,就是“失语”的真正根源所在。

  历史证明,一部优秀文艺作品的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生,即其价值的最终理想实现,不仅凭借作品自身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而且有赖于作品面世后批评家们辩证的哲理思辨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的文艺批评。对作品做出实事求是、入木三分的科学评价,才能超越作品实现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升华,也才能帮助欣赏者提高审美修养。读点哲学,悟点历史,懂点辩证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哲学管总,氛围养人。文艺批评要加强哲学关注,要提倡批评家从哲学思维层面考虑问题。文艺批评有了宏阔的哲学视野,就能够敬畏历史、珍惜今天、放眼未来,也才有可能重新赢得鲜活的批评生命力。

  近年来,文艺创作上出现了“过度娱乐化”倾向,还被美其名曰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这种现象看似有理有据、缘由复杂,但从哲学思维层面

  深究,根子就是哲学思维的钝化甚至缺失,导致文艺创作在指导思想上出了毛病。具体表现在文艺创作上,就是从过去一度忽视作品审美化艺术化程度的公式化概

  念化、忽视观众娱乐快感的说教化教条化的极端,跑到以视听感官的娱乐刺激冲淡甚至取代精神美感、以大制作大投入“营造视听奇观”的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极端;从过去一度盛行的“高大全”式的伪浪漫主义形象塑造的极端,跑到“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无是无非”、“非英雄化”的极端;从过去一度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排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极端,跑到违背唯物史观、失度讴歌帝王将相历史作用和把才子佳人当成审美表现的主要对象的极端;从过去一度把“人性”、“人道主义”列为创作禁区的极端,跑到以展示“人性恶的深度”和“窥人隐私”为“审丑”之能事的极端;从过去一度对传统经典敬若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僵化极端,跑到专门逆向解构、颠覆传统经典以吸引眼球寻求“娱乐”的极端;从过去一度在历史题材创作中混淆历史思维与审美思维、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界限的极端,跑到随意解构历史、戏说历史、消费历史的另一极端。凡此种种都导向了“过度娱乐化”,都有悖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

  文艺批评对此既不能居高临下、大话套话式的指责满天飞,也不应该取悦低

  俗、津津乐道于某些局部或细节的引人入胜,而是必须入情入理地进行总体分析。不仅要在捡起芝麻的同时不要丢了西瓜,而且要在珍惜美玉的同时不忘点明瑕疵。哲学通,一通百通;哲学思维失之毫厘,必然导致创作实践谬以千里。马克思说:

  “人类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文艺批评只有立足于哲学思维,才能够在“治本”的层面上根除“过度娱乐化”。

  比如,影视艺术要有人文精神和历史内蕴的支撑。

  新世纪前10年的中国影视艺术,可以说是迅猛发展、生机蓬勃。但是,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没有意义的。艺

  术的价值,归根结底取决于质量。回顾过去的10年,影视艺术有一个趋向,就是视听快感冲淡乃至取代了精神美感。影视作品有一种离开哲学自觉,无限度地夸

  张视听语言营造“奇观”作用的倾向,缺少人文精神和历史内蕴。其实,偏离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倡导的“奇正”,就势必滑向“奇邪”。我们必须看到,这是理论思维的“失之毫厘”所带来的创作实践的“谬以千里”。我不赞成片面理解和追求观赏性。观赏性作为接受美学的范畴,虽然与作为创作美学范畴的思想性、艺术性有一定的联系,但仍主要取决于观众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以及作品与观众发生关系时的历史条件、文化环境和审美空间。这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地而迁的。时代在变,引领这一代人的文艺作品,不可能成为引领下一代年轻人的全部精神食粮。但是,今天应该提倡什么,是一个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如果思想品位不高、文化内蕴稀薄、审美格调低下的影视作品持续作用于观众的鉴赏心理,势必营造出一种肤浅、浮躁、畸形、油滑的群体性审美定式。这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素质会带来负面影响。

  优秀的影视作品,应该通过养眼,进而养心、怡神。有思想的艺术和有艺术的思想的和谐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的标准”。有思想的艺术就是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有艺术的思想就是反对公式化、概念化。面对如此强势的影视媒介,影视批评的发展迫在眉睫。

  21世纪影视艺术面对这样的挑战,这确实是当前迫切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

  首先,不要惟票房或收视率。现在有一些影视作品缺思想、缺智慧、缺精神,单纯地信奉数字崇拜,这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一方面,对这些数字必须进行科学统计、辩证认识;另一方面,观赏质量的准则必须重视。艺术创作应当充分尊重并服务于观众——即使观众不总是对的,不考虑观众却总是错的。不过,这种尊重并非不加分析一味迁就、一味消极适应,这种服务并非顺从不健康、不文明的审美情趣。我们不能淡化甚至消解影视工作者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能须臾忘却“重在引领”。

  其次,不要轻易解构传统。我认为,改编应该在忠实于对原著的题旨和灵魂的正确理解,忠实于原著主要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意蕴指向的同时,忠实于影视艺术所特有的审美规律,忠实于改编者自身的审美优势和个性。实践证明,对于深入人心代代相传的艺术典型、艺术观念,不是要逆势解构,而是要从顺势方向去深化丰富发展,要用新鲜的时代思维成果加固有生命力的价值观、加固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解构经典、告别革命之类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要不得。我们要以一颗敬畏之心看待历史,看待优秀传统文化。

  再次,不要陷入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影视艺术要从审美思维出发,营造一种深刻而不肤浅、幽默而不油滑、沉稳而不浮躁的群体性鉴赏氛围。氛围是最养人的。这种氛围能够令人深入其中,不能自己地得到精神的滋润、灵魂的升华、素质的提升。这便是民族文化的软实力。

  我不反对娱乐,健康适度的娱乐有益身心,但我反对恶俗过度的娱乐。像现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就是失衡的,十多家电视台在炒作相亲,几十家电视台在搞才艺比拼;电视剧产量过大、题材重复,一窝蜂地都是婆媳争斗、小两口吵架。

  如果承认电视节目承载着当代中华民族的大众审美趋向,那就要重视它的内容调控和方向指引。文艺创作应当充分尊重并服务于人民群众,但是,这种尊重并非不加分析一味迁就、一味消极适应,这种服务并非顺从不健康、不文明的审美情趣。我们不能淡化甚至消解文艺工作者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能须臾忘却“重在引领”。

  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这句话我已经说了十几年。文艺批评是激发文艺作品的引领作用、深化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的最适宜的媒介。上升到哲学思维高度的文艺批评,不是跟在社会时尚潮流的后面做诠释性的工作,而是自觉站在社会思潮的前端,引领思想、艺术与技术有机结缘,攀登更高的艺术、思想高峰——揭示文艺作品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美学个性,探寻文艺创作和鉴赏思潮的历史走向;揭露精神形态的“瘦肉精”、“毒奶粉”,敬畏自己民族的文化传承,在历史观上寻求思想的甲胄。文化化人,教育育人,艺术养心,国泰民安。文不化人,教不育人,艺不养心,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文化、艺术的主体都是人,关键也都在人,其积极价值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有人说,上帝丢下了三个苹果,第一个被夏娃摘走了,于是造就了人类;第二个苹果落在牛顿头上,人类进入了机械时代;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接到了,手机新媒体的时尚文化打开了新的时代大门。这样的联想与联系不无道理,也给了

  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如何理解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推动文化建设的认识层面,哲学意识的树立与灌注非常关键。乔布斯自己就说,他愿意用一生靠科学技术创造的财富,去交换与苏格拉底聊上半天。这足见其对哲学营养的珍视。哲学管总,是人类的智慧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科学的智慧学,也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立言”的文艺批评的灵魂。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多元、多变,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碰撞、激荡,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范式正在重构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文艺界要为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和谐营造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就必须下功夫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充分吸取和借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天人合一”、“协和万邦”、“执其两端取法乎中”等兼容并包、辩证和谐的思维营养,追求健康的美感与卓越的思想启迪的和谐统一,尤其要从哲学层面上彻底摒弃那种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方式,代之以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全面、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从而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按美的规律和方式”进行文艺创作、鉴赏和批评。

  以影视批评为例,影视批评要上升到哲学高度。

  时下影视艺术发展不很理想、不尽如人意,影视批评不够发达是重要原因。

  伴随着“眼球为王”、票房或收视率至上的影视创作旨趣,影视批评中出现了

  “批评商业化”的问题,缺失了高瞻远瞩的人文忧患和旗帜鲜明的价值立场。与此同

  时,有的影视批评在“喧议竞争,准的无依”、“庸音杂体,人各为容”的批评生态中,呈现出“批评无标准”或者创作能产生意义、批评则不能产生异议的思想倾向,以致令影视批评沦为艺术创作的附庸乃至广告。

  艺术创作逃脱不了历史的制约,艺术批评亦是如此。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批评家对已经深刻变化了的艺术实践和审美对象缺乏与时俱进的文化自觉,因而不能有效弥合审美泛化表象与文化反省间的鸿沟,将美学的历史的批评进行到底。

  历史证明,一部优秀文艺作品的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生,即其价值的最终理想实现,不仅有赖于作品自身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而且有赖于作品面世后批评家们辩证的哲理思辨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的文艺批评。影视批评必须上升到哲学高度,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只有坚持美学评析与历史评析的和谐辩证统一,影视批评才能对作品作出实事求是、入木三分的科学评价,才能超越作品实现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升华,也才能帮助观众提高审美修养。

  电视剧艺术以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渗透性强,创造了进入亿万寻常百姓家的空前广阔的影像新世界,改变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思维方式,在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美学建构中发挥着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和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创作和批评是其两翼,如果一只翅膀迅猛发展,另一只翅膀太稚嫩,显然就会偏离前进的方向。未来中国的电视剧批评应逐步走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兼容整合、全面辩证思维的健康轨道,真正对创作和欣赏“执其两端取法乎中”,把握好“度”,引领电视剧艺术的健康繁荣,从而担当起时代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

  从这个角度出发,一个从事电视剧批评的人,必须坚持德艺双馨德为先,德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根,艺是我们成就事业之本。我认为,真正的批评家要享受孤独,要坚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学术操守。

  三、文艺批评要坚持科学标准

  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是需要与创作保持一定距离的,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只有冷静观照,才能客观求实。如果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谁的收视率高,谁的票房高,谁的发行量大,谁就是批评家的上帝,那么,电视节目锁定收视率,电影争夺票房,出版物吹捧码洋,以及现今网络时代对于点击率的推崇,惟物质指标至上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了,这个样子继续下去,精神指标怎么办呢?这种数字崇拜的批评,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文化问题。科学的文艺批评的体系建设,首先要有科学的批评标准。我一向坚信,“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辩证统一是评判文艺作品价值的最高准绳。

  恩格斯当年在《致斐·拉萨尔》中把“美学观点”置于“历史观点”之前,在他看来,考察一部文艺作品在美学上的优劣程度,即审美化、艺术化的程度,应当是第一步的工作。如果一部文艺作品经不住美学标准的检验,即它不是靠审美的方式去把握世界,而是公式化、概念化、说教式地把握世界时,就不值得再对它进行历史评析。题材再重要、主题再深刻的文艺作品,倘若审美化、艺术化程度太低,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低,其征服受众和占领市场的能力也会很低。文艺创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满足人、提升人的目的就很难实现。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历史标准也是不可缺少的。文艺创作始自人类的审美活动,但终究贯穿着人类对世界的历史评价。别林斯基就强调过:“历史的批评是必要的。特别在今天,当我们的世纪有了肯定的历史倾向的时候,忽略这种批评就意味着扼杀了艺术。”当新世纪已经奏响了时代主旋律的时候,忽略文艺创作反映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意味着扼杀了文艺。

  我认为,所谓美学观点的评析,是指科学揭示作家、艺术家在作品里表现其

  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所采用的审美形式所达到的美学高度,这就需要批评家自身

  “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所谓历史观点的评析,是指深刻揭示作家、艺术家

  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即作品反映的生活的深度、广度,这就需要评论家“置身到创造那些作品的时代和文化里去”。前者即艺术性,后者即思想性。两者相辅相成,交融统一,才能既防止在历史层面失去宏观价值判断的大智慧而津津乐道于形式层面的细枝末节的小聪明,又防止离开对艺术本体真切的美感体验,去空洞地做出大而无当的价值判断。

  文化的兴衰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要靠长期的积累,水到渠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意味着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推向产业化的道路。化者,彻头彻尾之谓也。文化是用来化“人”的,不是用来化“钱”的。如果违背规律,操之过急,那样做是毁文化,不是创文化。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如若变为经济基础,就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放弃了文化重在化育人心的高尚目标。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关涉到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的重要课题。要真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就要有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要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要有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兼容吸收。我们要坚持引导,反对迎合;坚持教育,反对媚俗;坚持推动,反对盲动。这样才能坚持文化自觉,才能建立文化自信,也才能健康、可持续地通向文化自强,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艺术大繁荣、文化大发展,这两者必然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要特别强调,艺术也坚决不能走产业化的道路。凡是以人作为终极目标的东西,都要反功利化。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深刻揭示过资本生产的最大原则是“利润的最大化”,而人类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最佳境界是“审美的超功利”。就影视艺术而言,影视作品在总体上文化厚度与深度的不足,与其产业化的发展如影随形。这值得我们深思。

  各种门类的文艺作品,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文艺批评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这需要从构建民族文化宝塔做起。宝塔里面有一个底线。你不要解构、消解、反对我们的价值取向。你只要符合我们的伦理道德底线,都有一席位置,我们都不反对。但是,塔尖只能是那些艺术上品。“先进文化引领民族文化”不能成为一句空话。现在与此相反的倾向却很明显,一些所谓的“文化偶像”就引领青少年天天都来做“一日成星”、“一夜致富”的美梦,而不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样做就是等于放弃了引领,放弃了一个民族的未来。

  我之所以用“民族文化宝塔”作比喻,是想说明当前文化建设的紧迫性。文化建设的自觉和自信是有时代内涵的,坚持引领还是放弃引领则是评价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重要标志。文化是流淌在一个民族肌体内无处不在的软实力,需要长期积累,水到渠成,不能急功近利地违背规律让文化直接去化钱。文化化钱,以牺牲人的素质为代价,将来低素质、低境界的人不仅会把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吃光、花光、消费光,还会从根本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的“败家子”。这是完全背离科学发展观的。

  科学的文艺批评的任务,就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引导文艺界和社会各界携手构建一座民族文化的宝塔。科学的文艺批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历史观为指导的实事求是、充分说理的文艺批评。它与健康的文艺创作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文艺不可缺少的两翼。文艺批评薄弱,宝塔的设计与构建就会出现位置错乱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作用下,“泛娱乐化”、“观赏性第一”和“唯收视率”等倾向把一些理应位居塔尖的文艺经典和精品,强行拽到了塔座,甚至挤出了塔身;把本来仅有资格停留在塔座、尚需提升品位和格调的作品,炒作上了塔尖,误导了大众的文艺鉴赏。快感只是审美的途径,美感才是审美的宗旨。快感过度之时,伴随而来的往往是精神反思能力的衰减。鲁迅先生说得好:“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俗,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

  应当看到,在文艺创作中,只强调美学观点即艺术性而忽视历史观点即思想性,或反过来只强调历史观点即思想性而忽视美学观点即艺术性的倾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前者如一批以“玩艺术”自诩,声称“回到艺术本体自身”,实质淡化时代、远离群众、远离生活的技巧至上的作品;后者如一批仅凭题材重大而缺乏艺术魅力的应景趋时之作。这种创作思维方式上的片面性,是文艺创新的大敌。

  富有生命力的文艺批评,应该能够与文艺创作携起手来,传精神、铸灵魂、出思想。文艺能不能化人,能不能养心,坚不坚持引领,关键还在于文化自觉。

  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历史并获得生存智慧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只有对历

  史进行扎实研究与严肃思考并赋予它隽永的美学品位的文艺作品,才能给受众以

  理性思考的快感和诗意的美感,才能赋予此类作品以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在文艺批评中,我们要坚守中华民族审美创造力表现上的特点不能变,坚守中华民族心理素质上的特征不能变,坚守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不能变,坚守中华民族价值系统中的核心概念不能变。倘若变了,中华民族就失去了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

  盛世包容,艺术犹如一座金字塔。塔座愈多样愈丰富则愈繁荣,但选择眼光应以不突破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为底线;至于塔尖,则应该推举那些体现时代、民族的历史思维和美学思维较高成果的“有思想的艺术和有艺术的思想和谐统一”的精品力作。身居塔尖者,担当着引领民族精神航程的神圣职责,决不能被拽到塔底,甚至挤出塔身。更不能通过炒作和“看不见的手”,把本来只有资格在塔座居一席位置尚需提升的艺术作品,捧上塔尖,误导大众。文艺评论界呼唤第一流的懂艺术、懂文化、懂哲学的批评通家,因为这不仅仅是坐井观天式的所谓“专业化的批评”所能承担的责任,它需要激活全民族的艺术思维。

  文艺批评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准确地给予不同思想品位、不同美学格调的文艺作品,在宝塔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令民族文化宝塔既坚实又美观。塔座,盛世包容,只要不逾越中华民族倡导的价值和伦理道德底线,只要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那么愈丰富则愈繁荣,都有一席之地;塔尖,则应顺

  着塔身拾级而上,由科学的文艺批评把经受住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选出的“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完美和谐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推上去,以引领整个民族的精神航程。

  要充分重视文艺批评家的作用,应该组建一个全国性的文艺批评家协会,因为现在缺乏一个贯通艺术各个门类、把握民族文艺思潮和鉴赏普遍规律的文艺批评家学术团体。这样一个全国性、综合性、统一性的文艺批评组织,非常有利于各省市、各条战线的文艺批评家广泛开展交流,尤其是有利于改变各个门类的文艺批评一直以来分头研究的状态,让文艺批评家能够站在各个艺术门类交汇的顶峰对当下民族的创作思潮、批评思潮、鉴赏思潮做出宏观的评价,让科学的文艺批评发出声音。

  所以,我一向坚信,追求健康的美感与卓越的思想启迪的和谐统一,是文艺批评美学的历史标准的最高境界。艺术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善良的人性、美好的情感。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上,不能从过去一度把艺术简单地从属于政治、以政治思维取代艺术思维去把握世界的“形而上学猖獗”的极端,走向把艺术笼统地从属于经济、以利润思维取代艺术思维去把握世界的“形而下学泛滥”的另一极端。一切艺术的灵魂,最后都是思想深化为受众的精神美感。文艺批评与文艺作品应该携手营造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氛围,使每个人都能深入其间,感受到心灵的洗涤、灵魂的升华。这种氛围体现着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文明水准,这种氛围涵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能够将精神藏富于民,成为抵御各种风险向前行进的不竭动力和智慧源泉。

篇三:增强文化自信有何启示

  

  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

  1、重视文化自信的建设,把文化自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营造宽松、和谐、充满活力的文化环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丰富多彩的文化中的引领作用。

  2、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运用文化手段沟通和谐,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实现国家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3、充分发挥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作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文化人才,支持文化科学研究,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整体水平。

  4、重视文化的推广传播,加强文化的普及教育,注重文化的宣传报道,加大文化的市场化运作力度,提升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积极培育新时代文化意识,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

篇四:增强文化自信有何启示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及感悟5篇

  一个民族必须有自信,必须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就必须重拾传统文化,再造中华文明的复兴。接下来,边肖为大家整理了五套文化自信经验和见解。希望大家喜欢!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及感悟集锦1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色文化,是我们老上党地区的传家宝。无论是在流血的年代,还是饱受战争摧残的革命年代,无论是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还是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改革年代,红色文化始终激励着长治人民勇往直前。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太行精神,汲取昂扬奋进、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在确保如期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征途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通过坚定理想信念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精神“钙”。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软骨病”。今天,我们面临着“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党员干部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凝聚全市干部群众的力量,以活生生的典型沈吉兰、段爱平、沈飞飞等身边的模范人物为榜样,坚定信念和忠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继承优良传统,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太行子弟的奋斗历程,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史,也是一部作风建设史。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各级干部要勤政、勤政、不浮躁、廉洁自律,用经济发展的新成果造福人民。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克服困难,大胆实践,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和

  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长治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必然选择。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短板“三比一、一降一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努力提高传统产业的重复利用率、新兴产业的份额、节能降耗。减排率既要持之以恒做好地下资源,又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地上资源,加快矿业文明向制造业文明转型,加快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

  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保持稳定发展,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的重生。革命烈士们牺牲了他们的鲜血,就是为了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必须致力于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制约长治发展的“瓶颈”,进而用发展的动力积累突破。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我们不仅要重视“两个学习一个工作”,而且要把活动焕发的政治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促进发展、造福人民的实际行动。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一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按照省委书记罗慧宁的部署作出部署,坚决保持与以同志为领袖的党中央高度的思想政治一致性,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一个指导,两手抓”的大思想大要求,坚持在工程建设中艰苦奋斗,坚持稳增长促增长,坚持改革创新真抓实干,狠抓安全生产不放松。

  千方百计维护社会大局的安全稳定,继续做好民生工作,以刻不容缓的进取精神,分秒必争,勇于面对困难,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激情,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山西振兴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及感悟集锦2“七一”讲话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信心、理论信心、制度信心、文化信心。当今世界,如果说任何一个政党、国家、民族都可以自信,那么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回顾沂蒙的历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沂蒙精神的提炼下,沂蒙的党、政、兵、民最有理由自信。沂蒙的沃土孕育了灿烂的沂蒙历史文化和动人的红色文化。作为沂蒙红色文化的精神核心,沂蒙精神不仅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认同。如果说沂蒙红色文化是沂蒙党政军的文化基因,那么沂蒙精神就是沂蒙党政军的灵魂。这种基因和灵魂构成了沂蒙党政军的“特色”,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根本”。

  ft;”>__年_月,在视察临沂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从沂蒙党政军这个主体看,表现出“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大仁”。这种“大仁”是“仁政”的升华,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念的深度融合。从沂蒙人民这个主体看,表现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大义”。这种“大义”是“义理”的升华,是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深度融合。沂蒙党政军民还共同具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战争年代表现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和平时期表现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这种“奋发有为”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齐鲁大地的展现,深刻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精髓。

  由此看来,与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相匹配,沂蒙精神的内涵体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是齐鲁文化在现当代的传承发展,不仅能够完整概括沂蒙精神的双重意蕴,也可以充分展示新时期山东精神的精神内核。弘扬新时期沂蒙精神,就是要在深刻把握关于沂蒙精神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定沂蒙文化自信,弘扬沂蒙党政军民“大仁大义、奋发有为”的精神,重铸“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内容而言,要做到一个“深刻认识”,把握三个“着力点”。一个“深刻认识”,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沂蒙精神不仅是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是党政军“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精神。三个“着力点”,一是要充分运用沂蒙文化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深刻揭示沂

  蒙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弘扬中国精神,凝练中国共识,汇聚中国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把握沂蒙精神的精神实质,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主体而言,要牢固树立“双主体”思维。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与军队这一“主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这一“主体”,要高度信任党、真心拥护党。沂蒙精神生成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双主体”,意味着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也客观存在着“双主体”,任何一个主体的缺位,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无以为继。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路径而言,要做好“三个节点”的有效衔接。一是做好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要尊重历史,着眼现实,与时俱进,加强研究,充分挖掘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二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宣传教育。要把沂蒙精神融入区域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教育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三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实践。实践沂蒙精神,党员干部要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要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青少年学生主要是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及感悟集锦3“哒哒哒”的敲击声已成为当下随处可见的一种现象,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拿起笔在纸上书写我们的中国汉字;电子书及各类被大众追捧的打油诗等被人们当作了工作学习之外的生活调味品,还会有多少人愿意耐下性子手捧着厚厚的一本书在汉字之间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年都会有大批人为过“洋节”忙得不亦说乎,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关注一下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节日,重温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种种文化缺失的现象无疑不在向国家、社会、人民传达着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需要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让它永葆青春和活力,永远点亮在我们每一位国人心中。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下党正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建立文化自信成为了我们首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国家、社会、人民各方的协同配合。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国家各项制度设施的有效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化自信的回归需要国家在文化方面各项制度政策的颁布实施及一些必要的文化设施的组织建立安排,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一直都在并且活在每一位国人心中,源远流长、永葆锋芒。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社会各界的保驾护航。各式文艺演出、各类有关弘扬中国文化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配合,使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氛围,让国人爱上属于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并绽放别样的魅力。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人民的全力拥护。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从屈原、李杜,到三苏,再到元曲四大家、曹雪芹……在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有太多灿烂的不朽作品,也有太多才华横溢的文化巨星。我们有何理由不为之自豪并且拥护它呢?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源,我们没有理由抛弃,相反应该弘扬坚持我们的文化自信。

  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需要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传统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心里,再次将中华文化自信之灯所点亮。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及感悟集锦4放眼全球,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两手都要硬”——其一是经济,其二便是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间的交融碰撞日趋白热化。中华文化虽有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但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国人表现出来的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不从心。

  中国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是近代以来百年丧权辱国历史的积淀产物。当西方列强用大炮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轰然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时,中国人“天朝上国”美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怀疑、批判和否定。这种历史渊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一直在人们心里隐秘的苟存。

  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曾经有一位外教说,当她到中国商店购

  物时,往往要多花钱,售货员认为她是外国人肯定有钱。这位英国人说到这,脸上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我很穷,我并没有很多钱。”要知道,西方国家中也有穷人,他们并非个个腰缠万贯。这个事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人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让国人看待中国文化时戴上了有色眼镜,他们总觉得我们一无是处。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完美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五千年而经久不息,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她既有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当然也有一些落后的、封建残余的东西,但绝不可全盘否定。反观西方工业文明,它是在几百年间迅速形成的文化产物,代表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其外貌似强大,却缺少了必要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要博采众长,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

  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需要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的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表现出来的是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历程。“唐人”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是空前的,这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成就的自信力。

  近几年来特别是__年以来,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力有了显著提高。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西方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人感到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这是令人欣喜的。伴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人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伟大的民族要有伟大的胸怀和胆识。也许短时期内我们无法彻底根除文化自信力缺失的现象,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是大有希望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是大有希望的!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及感悟集锦5讲作为一名文化宣传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历史方位,看清前行方向,走好脚下道路,开启新的奋斗征程。

  文化宣传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很强的业务能力。有道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前一句说的是有担当、负责任,要做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表率,做讲团结、顾大局的表率,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后一句说的是能讲好中国梦的故事,写出一手好文章。这虽是一句老话,但在当下新时代来诠释它,依然意义深远。

  铁肩担道义。说的是文化宣传工作者对社会无法推卸的责任。责任意识强、敢担当,这是文化宣传工作者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不踩“红线”,坚守“底线”,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最关键的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凝心聚力,要牢记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不利的事情切不可为,时刻以清醒的头脑,判断社会舆论和舆情,做出最真实的报道。

  妙手著文章。我的理解就是说要用“乡土情怀”做好宣传文化报道。我觉得最关键的是用好手中的“三支笔”。

  第一支“公正之笔”。文化宣传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体现担当,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我应义不容辞地以主人翁精神爱家乡、爱南翔,时刻牢记“担当、创新、争先、克难、为民”五种“南翔精神”及“创新、品质、智慧、人文、幸福”五个南翔内涵,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良好政治生态,维护团结奋进的大好局面,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发展环境。

  第二支“文化之笔”。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把讲话精神学深悟透、落到实处,以实际工作成效贯彻十九大。必须不断创新理念思路、手段载体、方式方法、话语表达,全面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讲出南翔文化的“根”和“魂”,用文化歌颂家乡美好,助力建设文化家乡,做优擦亮古镇南翔这张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交融共生的“文化名片”。

  第三支“心灵之笔”。文化宣传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南翔好声音,切实提升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新闻舆论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发挥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优势,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开展舆论斗争。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善于发现和展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时刻给市民群众传递正能量。

  唱响主旋律。文化宣传工作者你还要牢牢掌握宣传工作主动权,更全面深入地

  了解中央精神、把握大局大势,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决维护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十九大宣传好、解读好。

篇五:增强文化自信有何启示

  

  关于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体会三篇

  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体会1文化曾经的缺失是中国难以治愈的疤,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国这头曾经吼一吼都会令世界为之胆寒的雄狮,却一度沉睡不醒。自大的君主,愚昧的国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脱离导致我们几个世纪的落后,那些曾经的耻辱给中国文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苏醒了时,我们是否应该让中国文化也再次站在巅峰,引领世界。

  历史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千年时光弹指一挥间悄然滑过,回想几千年前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国文明--那令人惊叹的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以及一系列的科学成就,这些无一不昭示着中国文化曾经的繁荣与昌盛。而如今,经历过近代那场持续一百多年的耻辱的我们,却不再相信祖先代代传承至今的古老文化,转而把西方文化奉为经典,一味的批判中华文化的腐朽与落后。可是,请试想,假如中华文明真的没有与时俱进,那么为什么世界四大古文明如今只剩我们这一支还依然在迸发活力,为什么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它依旧屹立于世界东方,岿然不倒。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在创新啊,只是有些人不曾发觉罢了。就拿汉字来说,经历了小篆、隶书、楷书再到行书,到如今,简体汉字已被我们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设想一下,假如我们还要写那些壁画繁琐的字体来表达自己,那么生活中会平添多少不便!其实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因为它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因为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也因为它曾带领中国冲向世界的巅峰!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哪一项不是改变世界前进步伐的发明啊。而且中国的茶道、功夫、儒学思想更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赞美中国是“”物产丰富的天朝大国“”,让无数的西方人神往。拥有着这样优秀过去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不必依仗于外国人的肯定,我们的文化底蕴本就比他们深,为什么还要他们来肯定。中国人少的只是那一份对于自己文化的信仰与自豪,只要再多一份自信和从容,我们一定可以让华夏文明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让世界看到中国这头沉睡的巨石在苏醒后究竟可以爆发出多么大的威力。

  孔子学院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开办,无数的外国人慕名进入;“”中国年“”在俄罗斯成功举办,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前往游览;中国的功夫之乡每年也都吸引大批外国人前来拜师学艺。这一切都证明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吸引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强大了,这个国家才会真的强大。试问,一个只有GDP支撑的国家,又能在复兴之路上走多远!我们要不断发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文化成为祖国崛起的坚强后盾。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自信。我相信,终有一天中国会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文化会再次引领世界!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体会2文化有共性有个性,但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正如鲁迅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的,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个国家实力强盛的标志,是每一个国人的自信之源。

  面对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那些渐渐被取代的传统文化,很多人对此都感叹不已。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的母语都渐渐被英语所代替。就拿中国来说吧,上小学的娃娃,自己的母语还没有学利索,便学习英语,让中国人从起跑线上就丢失了自己国家的文化,持续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英语各种考试等同于母语,甚至超越母语。就拿大学来说吧,好些专业没有了大学语文,但却先要有英语过级考试,才能获得文凭。如果细心地作一下调查,不知道有多少学子因为学英语困难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可是,毕业之后,又有多少人真正运用上了英语呢?能不能将已经成为“规矩”的英语过级考试改为选考呢?又能不能将大学语文纳入必学科目,将母语的考试列入过级必考而成为“规矩”呢?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显得就犹为重要了。

  不久前,网友陆续把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老规矩搬上了网络,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台,有人说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应该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说,中国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国文化先进。如果说前者的思想有激进之处,那么后者却是一种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觉得异族的文化更优秀,于是放弃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迟早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像它的文化一样,从此消失在世间。因此,不管是好是坏,只要是自己的,都应该保留。对于那些过时了的,可以陈列在博物馆,对于那些还适应时代需要的就好好发扬。

  如果说“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过于拘束,但我们可以在特定场合不要目中无人地放肆,让言行举止午休总该可以吧?如果在公开场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实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随意放松。因此,不要说这些“老规矩”是死板的'文化,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的富有时代内涵的。

  记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须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须重拾传统文化,再造中华文明的复兴。

  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得体会3铃儿响叮当欢庆圣诞的歌声喧嚣在城市上空,圣诞树上纷繁的彩灯闪得我心烦意乱,图片里圣诞老人那伪善的笑容让我觉得格外刺眼。

  一向素雅的古街变得妖娆起来。我的心狠狠地抽搐,西方化的风潮席卷了大街小巷,何处才是中华本土文化的归处?

  心惶间,瞥见一处孤巷,在灯红酒绿的阴影中,那经历过风雨沧桑的石板路,路旁古朴的门扉,似有缕缕馨香随风而来,吸引我走近。

  巷口,一位老人鹤发童颜,只见他手持一支羊毛大毫在地上书写,笔足有一米多高。我忍不住站立一旁,欣赏这副画面:老人紧握着笔,将笔浸入身边的砚盘,吸水、提笔、起、顿、转、出锋,笔画是那么遒劲有力沾上水迹的青石板瞬间变得极富神韵。老人一笔而下,有如神仙般的纵逸,那大笔之下似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又似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

  华灯初上,人群涌动。快点快点,晚了就赶不上圣诞晚会了!几个人推推搡搡地从巷口跑过,踩在了老人那还未干的字迹上。我正想走上前去阻拦,一个小女孩停了下来,退后一步,歪着脑袋看那些字。她的母亲一个箭步冲过来,也踩在那几行水墨书写的字上,对女孩叱道:快走啦!不要靠近那个穿得老土的老头儿,还有那个烟灰缸,脏死了,别动!老人低头瞄了眼身上的旧长衫和地上的砚台,嘴角掠过一丝苦笑。

  那丝苦笑如钩,划破了我心。那是他不被人理解的无奈吗?还是他看到文化无人继承的忧郁?

  我不由感慨万千。从小爸爸就跟我说:书法是老祖宗留下的,这是我们的根,不该丢失。我也喜爱书法,横竖撇捺早已刻在我的灵魂里。还有哪一种文字比汉字更精巧奇妙,意蕴无穷?还有哪一种语言的体系比汉语更复杂恢宏?还有哪一个民族的历史比中华更悠久绵长?而眼前的人们,到底是怎么啦?

  那小女孩被妈妈拽着从水墨字上走过,赶集一般去参加圣诞的狂欢。我的心空空的,带着虚空的痛。不该啊!我们为何总在邯郸学步,却丢失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若如此,何来国家的复兴与强盛呢?

  带着忧叹,我离开了巷子。大街上,圣诞树依然散射出诡异的光,坚定了我内心的信念:我要从自己做起,找回我们的文化传统,找回那不该丢失的文化自信力!

篇六:增强文化自信有何启示

  

  文化自信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中华文化自信是指中华民族对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可和自豪感,以及对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信心。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撑。

  中华文化自信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是:

  一是要坚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文化为发展方向,结合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现代文化的先进性,形成中国特色现代文化。

  二是要加强文化创新,以新的文化理念和新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发展,提高文化创造力,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文化格局。

  三是要把文化自信融入现代化建设,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发扬光大,使现代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得到深入发展,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是要坚持文化多元发展,以全球化的眼光和国际视野推动文化发展,增强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总之,只有坚持中华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七:增强文化自信有何启示

  

  不盲目崇洋媚外,增强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在看了“不盲目崇洋媚外,增强文化自信”后,我认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因为它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因为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也因为它曾带领中国冲向世界的巅峰!拥有着优秀过去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不必依仗于外国人的肯定,我们的文化底蕴本就比他们深。

篇八:增强文化自信有何启示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12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12篇),欢迎大家分享。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对一个人而言,根是对生命的依恋和敬畏;对一个民族而言,根是对文化力量的借喻和对文化品格的自我认同。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积淀,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上好传统文化教育课,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是我们思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理解的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对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让学生在亘古流传的名言中了解文化的精华;在荡气回肠的诗句中感受文化的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中体验文化的特点。

  在我的文化课堂中,会让学生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体会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介绍我们传统文化丰富的形式,带领学生在书法、绘画、戏曲、诗词……中体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特点;在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培养学生鉴赏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要做到对文化的弘扬,更要做到对文化的传承。例如:我们不仅要用“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的典故让学生明白孝亲敬长的美德,更要引用当代学生熟知的孝心少年事迹让他们体会对美德的传承,教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们的美德,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将文化的精髓注入他们的肌体。我们

  不仅要让学生在“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中体会古人依法治天下的决心,也要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领会当今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这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明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要让学生学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要始终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带入课堂,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注入学生的内心,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引领学生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2为了进一步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盐都区内儿童暑期文化生活,盐都博物馆举办了暑期非遗文化培训班。“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譬如书法、剪纸、戏曲,还有我准备学习的糖画。妈妈及时帮我从博物馆官方公众号报上了名,为期十天的糖画非遗培训班就要开始了。

  徐老师是非遗糖画和泥塑的著名大师,培训的第一天教我们画大刀。我本以为大刀应该非常简单,轮到我画的时候,调皮的小勺子总是不听使唤,我想往东它往西,我想多倒一些,但是总是少一些。看徐老师做行云流水似的,真简单。做事真的不能眼高手低,需要刻苦地练习。徐老师从细节开始辅导我们,先要把勺子放水平了,不能手抖,然后控制速度。按照老师的指点感觉豁然开朗,果然再重复画起来就得心应手一些了。拿着我自己做的大刀,吃起来真香,真甜呀!每天顶着炎热的天气来盐都博物馆,跟着徐老师学会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有美丽的小鸟、轻快的小兔子、雄赳赳的大公鸡、气宇轩昂的大马和古灵精怪的猴子等,十二生肖的动物都基本掌握要领了。

  学习糖画并不难,但是要画得惟妙惟肖真的太难了。徐老师说当初他开始学习的时候只用三个晚上就会了,但是成为非遗糖画大师却刻苦训练了几十年。作为非遗糖画迷我们要传承这项文化需要勤学苦

  练,保护好非遗文化。正如俗语所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非遗文化肯定能很好传承下去,华夏民族文化一定能发扬壮大。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3在我们椒江有许多文化墙,烈士山脚下就有一处。在那幽静的小路旁是一排图字结合的文化墙。

  在大年初五的早上,我和爸爸吃过饭,一起来到烈士山脚下参观文化墙。我们来到了山脚的小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千字文》三个大字,接下来是千字文的简介,我从介绍中知道了《千字文》是周兴嗣所编的,《千字文》是四言长诗,首尾连贯,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结尾。全文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据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絮的介绍了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首理、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方面。

  《千字文》前四句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辰宿列张。”说的是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的天文现象。接下来是有关自然地理的“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说的是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形成霜。黄金产地在金沙江,玉石产在昆仑山冈。有修身养性的“德建名立,行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说的是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空旷的山谷口呼喊声传得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还有关人伦道理的“罔谈彼短,靡恃已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说的是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诚实的话要经得起考验。

  我一边走一边看使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懂得了很多的做人道理。我要向他们学习,继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4在以前,年糕是过年时才有的美食,传统捣年糕就应运而生,而

  如今社会进步了,这些传统的文化也就慢慢遗失了。不过,今天我有幸见识了一回。

  妈妈说云周有传统捣年糕的活动,我怀着新奇而又兴致勃勃的心情去了云周。来到云周的文化大礼堂,那里围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的,有的人都已经在津津有味地嚼着香喷喷的年糕。我挤到了前面,首先看到一个大石盆,边上放着一个大石锤,这时一位老人端着一锅热气腾腾地米团走了过来,一下子就倒在大石盆里,一个中年人抡起大石锤,在米粉团中来回搅拌四五分钟,接着把石锤举过肩头,再用力朝着米粉团用力砸下来,石锤再次高高举起的空隙,只见老人用双手快手翻面团,说时迟那时快,石锤又刚好砸下来,米团在不断地打击和翻转之下,显得越发柔软。米团制作成功后就可以做香香甜甜的年糕了,另一边早有一排人马在等待制作了,我也突发想要做一做。我拿到一个模具板块,捏一块米团,塞进模形,再慢慢一点一点想要脱模,没想到第一次失败了,拉出来的是一条模糊不成形的面团。于是有人教我要先在按板上抹一点油,再将面团在按板上不断按压,再慢慢塞满模具,原来做这个还有不少讲究呀。我扭头一看只见大人们速度极快,十指齐动,他们熟练的捏、揉、按、压、不一会儿就做出扁长的年糕,或是“金元宝”,或是模型“状元糕”。但是我感觉最好吃的还是“年糕饺子”,那是以年糕米团为皮,咸菜豆腐干为馅的包子,因形状似大饺子,最小的做出来也有我的拳头般大小,真不愧是“大饺子”。

  我第一次见识传统捣年糕,我不知这传统文化能走多远,希望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时,我看到大家都围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年糕,我想这才是过年特有的味道吧。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5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必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警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流失!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独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敞开国门之后,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抬头,洋节日越来越火,传统节日渐趋消失;狂热的旧城改造,令许多国家保护的古建筑,竟频频遭到拆迁改造的破坏,结果全国形成宽大新道路、高大建筑物、千城一面,丢失人文特色文化,丢失特色文化传统。

  在以革命和建设为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周边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有意或无意间消失了。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轻而易举地永远离开。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造成对历史古城的摧残;结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一面,缺少民族精髓、传统特色,丢失传统文化的新城区。

  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是具体体现在城市乡村的精神内容功能上,每个城市乡村有其个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独特文化,是一方人的审美、智慧、才华、性格独特的创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一个精神环境,是乡土情感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一方历史经历的活生生的物证。

  冯骥才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用拯救来说,拯救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进行大规模旧城改过程中,城市的历史特征、文化风貌在全国正迅速消失,已经到了存亡的关头。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传统正是现代文明的前提与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宝典作为其主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大力提倡“文化全球共享”的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稀有物种”。所以作为传统经典的“书”与“经”不可丢,必须加以传承与光大!传统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在继承中鼓励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书籍担当着重要角色。读书的趣味、喜好,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甚或是一代人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少年儿童、青年朋友作为未来的主人翁,读什么样的书倍受关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的书不同,所养之气也不同。要“养吾浩然之气”,所读之书必须得有“浩然之气”。

  大多数的中国人,一般都只是从课本上读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字样,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和传统文化做“亲密的接触”呢?不读《楚辞》,不知其“铺陈抒情、浪漫想象”;不读《论语》、《孟子》,不知其“雍容和顺、灵活善譬”;不读《庄子》,不知其“想象丰富、奇气袭人”;不读《韩非子》,不知其“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读“经”,然后方知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要让下一代拥有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应有恻隐之心,应有忧患意识,应有赤子之心,应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传人,以正直、睿智、勇于探索、仁和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6“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这响亮的口号声是我们新世纪中小学生秉持的信念。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古诗文就是这当中的一朵奇葩。古体诗一般又称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的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诗是四个字一句,五言诗是五个字一句,七言诗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类。五言古体

  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皆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中国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啊!而《论语》,也是一部代表着中国礼仪文化的名著。《论语》有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中国现在发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例如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米处的兵马俑坑内。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战车,战马和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虽然做不出什么弘扬文化的事迹。但是,我们从小接触这些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东西,就是在传承,继承!这种文化,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祖国悠久古老的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如此,我们才应该继承,传播下去!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7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参观了石家庄美术馆。一进馆,首先映入眼帘儿的是这段时间展览的主题——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__周年书法美术作品展。

  一楼的几个展厅都是书法作品,有的是小楷,写毛主席诗词的,妈妈告诉我说是《沁园春·雪》,有的是形草,写的“八年驱倭掳、百代念英魂”“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气壮河山”等等,我一边看一边听妈妈讲,无论从书法的内容还是从书法艺术本身,都深深感受到了我们中国人不屈不挠、保家爱国的灵魂和气魄。其中我们停留时间最长的是徐光耀爷爷的书法作品展厅,因为我最喜欢根据徐爷爷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小兵张嘎》了!接着,我们上了二楼,只看了一眼,我就惊喜地差点跳起来。原来,二楼展览的都是徐爷爷的小说《小兵张嘎》中的插图绘画作品,只不过比书中的图大多了,不光是黑白的,还有颜色。看着一幅幅的画,《小兵张嘎》中嘎子拿木头枪智捉胖翻译、向小伙伴们炫耀他的真枪、勇敢和日本人作斗争等情景浮现在我的眼前,活生生的。我们一扭头儿,在另一个展厅正在播放《小兵张嘎》的电影呢,我和妈妈赶紧跑过去坐在凳子上开心地看了起来……

  我们参观的书法和美术(国画)作品都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想,我们不仅要学习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要通过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受这文化的熏陶,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了!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8上周五下午的班队课上,我们班的13位小主持人,带我们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民族乐器、刺绣、皮影、书画、剪纸、围棋……从多方面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但我们平时接触并不多,有的是从书中或电视节目中获取,有的是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过,所以,对于这次的班队活动,同学们充满了好奇和期待。13位小主持人的演讲都十分精彩,显然是事先做足了准备,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曹可欣讲的剪纸,她介绍了两种剪纸,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还展示了她家收藏的剪纸,脸谱剪纸、剪纸书签……品种丰富,造型各异,看得我眼花缭乱,真是令人赞不绝口。

  中华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需要我们共同传承,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9我们课题组开展的题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第二阶段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现在我们将近期研究的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借用陶行知先生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说的一句话:“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本阶段我们研究的同时,切身感受到要想加强语文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定要遵循以上六个原则。我们在给学生讲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时,应该让学生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汉字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能说会写也是小学语文对学生语文能力考查的重要标准。同时,汉字本身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讲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中书法的艺术魅力。在低年级中,教师可以讲解诸如“日”“月”“羊”“火”这些字的古代的象形字结构和演变过程。在高年级阶段,则可以结合字形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例如,“社”是由“礻”和“土”组成的,“礻”代表神祇的意思。社在古代的意思就是神守护着土地的意思,因此中国古代人所称的社稷就是土地神的意思。古代帝王都要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建造神坛,这个神坛就是社稷,如果社稷变了,那么国家也就没了。由此,社稷一词在后来就与国家具有相等的.含义。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可以整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小学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传统节日的因素,在节日当天进行教授。在教授时还可以加入相关道具,或者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小学课文《北京的春节》和《看花灯》两篇课文中,教师就可以现场带上花灯,让学生猜灯谜,也可以带上笔墨,让学生自己编词造句书写春联。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提升了对课堂的参与度,也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教师应引导发挥好学生的诵读特长,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通过读诵经典可以最直接地让学生产生对古代文化的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据笔者的观察,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导致学生反而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厌恶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所带的班级中

  引入了唱诵式的读经方法,通过将诗歌编成一首首歌曲,让学生更加喜欢读经,也更容易记诵。例如,在教授古诗《十五夜望月月》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人们都有哪些习俗?历史上还有哪些诗人写过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他们的诗词选取的是什么景物?中秋节人们一般都会表达怎样的思绪?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教学,采用入情入境的方法,带领学生体会诗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再引领学生走出诗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想。既锻炼了学生的品析诗文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兴趣,对中华传统节日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针对本阶段研究的一点感悟,接下来的研究,我们会本着上述留个原则,有目的、有方法地努力继续开拓进取!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0礼拜五下午,班级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老师让十五位同学依次上台演讲,大家的演讲各具特色,都很精彩。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世界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京剧、剪纸、书法、皮影戏等已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文明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我们古人的力量真是让人敬佩!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也应该好好保护这些华夏之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它们更好地发扬光大!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1“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其“根”其“魂”一直绵延至今。我们应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应大力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真正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足中华文化根脉,唤醒文化基因。在“十三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深刻理解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大意义,立足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着眼于世界大势,让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密切结合。文化是软实力,是区别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认同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对我们加强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等告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德建设和党性修养起着借鉴和启示作用。现实中出现的精神空虚、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现象警示我们,必须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发扬光大。

  传承创新中华文脉,肥沃文化土壤。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作用、影响要有新认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立竿见影的“神丹妙药”,也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在“十三五”期间,首先要做好传承的文章。要加大整理、开发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着力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普及推广和传承保护,推动形成整体推进的战略态势。比如,源于春秋,确立于汉代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和礼、义、廉、耻“四维”是我国古代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我们要在筛选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其次,要做好创新的文章。文化随着时间的更迭,不断地延续和衍进,进而形成新的传统。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为此,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力。要让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让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人接轨,提升当代人的生命认识和精神境界。我们要大力创造文化的新的当代表达形式,借助大众传媒和现代传播技术以求繁荣和发展,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2在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欣赏越来越少,大家的生活都

  充斥着忙碌,休息时也是玩手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几乎没有,为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我们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师生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骨干教师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你从韶山水田的黄色的阡陌上走来;你从安源煤矿的黑色的巷道里走来……你从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走来;你从顿失滔滔的大河上下走来……”随着大屏幕上著名朗诵家殷之光气壮山河、震撼人心的《人民万岁》的朗诵,由聊城同心国学院主办的聊城市市级培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骨干教师专题培训拉开了帷幕。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会,通过培训,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聊城市教育局哈宝泉局长作了“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报告。哈局长从文化力量推动复兴、文化魅力助力复兴、文化自信实现复兴三个板块深入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与魅力,他声情并茂的讲演博得了在场教师的阵阵掌声。在场教师从哈局长的讲解了解到了经典国学、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了古典文学、中华文学的源远流长。哈局长深入浅出地引导着我们寻根溯源,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其实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发展长卷。传统文化血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到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从无远弗界的远大志向到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到止于至善的厚德载物;从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福祸相依的辩证智慧到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哈局长特别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浓烈民族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开拓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博大胸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关心民众疾苦的体贴之情等优秀传统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经过

  几千年的洗礼后依然光彩依旧,熠熠生辉。

  三个小时的讲课,哈局长思维清晰,见解独特,字字铿锵,中间没有休息,现场座无虚席,老师们的视线都被哈局长的精彩讲座深深吸引住。传统文化,深邃如江海,滋育华夏,恰似“江河万古流”;传统文化,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正如“光焰万丈长”;传统文化,高妙如山川,丰富生活,好比“黄钟大吕金声玉振”。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在传统文化丛林中漫步,在传统文化长河里凌波,在传统文化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最美好的教育诗篇,描绘出山青水秀、欢声笑语的画卷,成就清新高尚的人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听,诗经论语、诸子百家、唐风宋韵、元曲清梦,走进传统文化,感受家国情怀。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既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前行,为推动民族复兴增砖添瓦,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开启更加灿烂文明的中华新纪元。

篇九:增强文化自信有何启示

  

  2019年第4期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ofYiLiPrefectureCommunistPartyInstituteNo.42019意识形态研究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张慧琴(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时代,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要立足新要求:更加彰显增强文化自信在为公民发展提供精神养分、为社会和谐凝聚共识、为国家长治久安强基固本这三方面的价值;更好地突出增强文化自信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积极落实各主体的责任;更多聚焦增强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创新文化传播载体。这对于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积极作用。[关键词]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爱国主义[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9.04.027[文章编号]1674-6287(2019)04-0103-03[内容提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①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如何增强和坚定文化自信方面作了诸多精辟论述。在当代中国,应立足新的时代特点来探索文化自信理论,从而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撑,这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一、更加彰显文化自信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不仅对人们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而深刻地影响。(一)为公民发展提供精神养分一个人、一个民族对文化的自信基于对文化的认同,文化自信可以促使公民在认可民族文化的同时,从优秀文化的熏陶中汲取养分,并把这种养分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外化为表达文化、传递文化。在新时代,文化自信更是我国公民积极融入新时代、创造新成就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公民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在多元文化价值理念的冲击下坚守文化信仰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人民大众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巩固和强化文化安全意识的重要航标。(二)为社会和谐凝聚共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这会涉及到社会格局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各个群体的思想和利益诉求日益多样,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中传承下来的,它凝聚了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存的智慧和永恒的价值追求,它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精神归宿,也是一个民族挥之不去的“自我共同意识”的呈现。因此,只有坚定文化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收稿日期]2019-11-15[作者简介]张慧琴(1994~)女,汉族,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103·

推荐访问:增强文化自信有何启示 有何 启示 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