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档下载> 正文

【工信方案】芜湖市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仅供参考)

鸿贵文秘网 发表于2023-06-30 20:25:02 本文已影响

芜湖市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各县、区人民政府,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芜湖市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信方案】芜湖市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仅供参考),供大家参考。

【工信方案】芜湖市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仅供参考)



芜湖市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


各县、区人民政府,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

《芜湖市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已经2016730日市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为加快推进我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合芜蚌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精神和《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关于自主创新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以芜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为主阵地,以各类创新平台为重要载体,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不懈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成果转化,为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建设国内一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二、战略定位

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将芜湖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中心。

——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需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全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方面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努力创造可复制的经验。

——自主创新政策先行区。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统筹部署,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和金融结合、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保护等方面完善政策体系,努力形成可推广的政策。到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

——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依托产业基础和科教资源优势,加快优质科技资源导入,着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研究机构,建成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在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衔接上率先示范。到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5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

——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金链,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

——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配置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打造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到2020年,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众创空间20个以上。

三、行动计划

按照“一区多园”的空间布局,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区,辐射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鸠江经济开发区、新芜经济开发区、三山经济开发区、无为经济开发区、高沟经济开发区、繁昌工业园区、南陵工业园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五大行动计划:

1.实施领跑计划。在微电子领域,重点建设太赫兹联合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建设总投资400亿元的太赫兹芯片产业化项目,到2020年产值突破千亿元。在智能汽车领域,着力突破一批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相关技术,打造全球第一个无人车运营区域。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和航电系统领域,重点发展活塞、涡喷、公务机用涡扇发动机、系统集成、综合显示系统,加快新型航空发动机和航电系统的国产化研制步伐,打造国家级通航研发制造基地。在下一代机器人领域,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到2020年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同时在微波能应用、基因检测、长江医学科学院新药创制、增强现实研发等前沿领域全国领跑、国际争先。

2.实施新动能计划。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型显示和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通用航空、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健康、轨道交通装备等9个在国内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培育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等5大现代服务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

3.实施新生代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到2020年,力争引进300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00个领军人才、10000名高端人才,形成100个优质上市资源;新增培育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养造就一批领军型企业家。

4.实施云智计划。积极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把芜湖建设成为重要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大数据综合生态示范基地、互联网应用产业集聚区。重点打造农业服务业、物流、智慧城市运营、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应用云平台体系。

5.实施超车计划。在实施领跑、新动能、新生代、云智四个计划基础上,同步推进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化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主动化解过剩产能,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力争“十三五”末实现以专利技术、人才保有量为核心的发展质量指标进入长三角第一方阵,经济总量指标进入全国地级市第一方阵。

四、集聚创新资源

加快以高端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资源集聚,补齐创新发展的短板,营造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广泛集聚的生动局面。

1.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力度。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招引力度,以全球视野延揽人才,以稳定事业引进人才,以保姆式服务留住人才。对招引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入股扶持,完成预期目标给予核心团队成员最高70%的股份奖励。积极争取创新型省份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政策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2.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对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企业和研发机构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市场,推进人力资源产业园发展,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环境,构建中部一流、全国领先的人才高地。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健全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

3.大力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在芜湖设立分校或办学机构,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在芜湖设立分支机构,争取中央级科研院所在芜湖设立研究机构新突破。对国内知名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在芜湖建立独立研发机构,自注册之日起,3年内经认定后给予仪器设备投资额50%,最高500万元一次性资助。研究制定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政策措施,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探索建立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之间人员有序流动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4.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市、县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兑现科技创新系列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实施科技计划专项、鼓励专利发明创造和运用,到2020年科技财政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灵活运用项目支持、委托贷款、后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及放大作用,促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引导社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建立监督体系与问责制度,加强对财政科技资金投入落实情况、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5.支持科技型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加强优质科技型企业投资和分类辅导,建立科技型企业上市资源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促进科技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接。推进企业股权托管交易市场发展,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非公开方式进行股权融资。鼓励科技型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等产品,扩大债券和票据直接融资规模,通过债券市场融资。(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民银行芜湖中心支行、芜湖银监分局)

6.建立风险投资新模式。壮大股权投资规模,积极支持安徽省投资集团、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在芜湖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安徽开发投资基金和安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在芜湖发起成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集群,以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各类投资活动,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建投公司)

7.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广“创投+孵化”、“持股孵化”新模式,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形成“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梯度孵化体系。支持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开展持股孵化和创业孵化全链条建设试点。对考核优秀的国家和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资助;对经评定为市级众创空间的给予50万元奖励,对市级以上示范性众创空间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立足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孵化平台,围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创业沙龙、大讲堂、训练营等新型培训活动,培育创业主体。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侧重创新创意、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的有效对接,为符合条件的创客项目提供10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创业项目落户芜湖。(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

五、增强创新能力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通过建设企业创新平台、公共创新平台,在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公共技术上取得突破,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

1.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对企业购置的研发设备省、市分别给予15%的补贴,对授权的发明专利每件给予1万元一次性补助。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专项,推动项目、资金等创新要素重点向企业集聚,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到13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统计局、市财政局)

2.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推进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太赫兹、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后备力量,形成“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梯度推进格局,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建立高水平创新中心,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前瞻技术,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进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3.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和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全力支持奇瑞汽车、鑫龙电器、长信科技等大中型科技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芜湖特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通过复审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继续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加快培育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列入市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的企业,给予最高400万元的委托贷款资助。鼓励科技型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承担重大科技专项任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4.提高科研机构研发水平。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国家级研发机构,支持大中型科技企业建设省级研发机构,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重点组建10家国家级和10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对新认定的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分别给予4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鼓励骨干企业采取并购、收购、直接投资等方式,建立海外研发机构。打造创新研发平台,重点建设机器人、通用航空、微电子、智能汽车、新药创制、增强现实等领域的公共研发及技术转移平台,规划建设互联网+物流、坚果类电商、智慧城市、农业大数据、污染防治创新型纳米环保材料、全球农业装备电商及智慧农业、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高端研发平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5.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芜湖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钻石通航飞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创新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采取政府投资参股、财政资助、支持项目建设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打造集研发、服务、孵化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市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达到20家。对市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给予研发设备投入额50%、每年最高500万元补助,连续扶持3年。加大对院士工作站的政策扶持力度,院士工作站达到40家以上,为芜湖服务院士达到50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6.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快芜湖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建立军民融合需求体系,建设全市军民融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规范需求提报内容、程序和方法,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组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在技术攻关、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以及实验室、检测、认证等方面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利用,打通军地信息交流共享渠道。建立军民用科研项目、技术等“淘宝”平台,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参与军工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双向选择和定价交易。支持芜湖航空产业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通航产业集聚示范区。充分发挥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二〇工厂、芜湖造船厂、中电科钻石飞机、国睿兆伏等优势骨干企业的技术研发优势,构建以航空产业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型微波技术、光电技术及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化平板检测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支持军工企业加快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军转民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

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和产业化,营造创新源泉充分涌动的生动局面。

1.激发高校的研发动力。促进驻芜高校转型发展,支持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努力冲击“一流学科’’。支持安徽师范大学围绕化学材料、生物工程等领域,引进高端人才,开展共性技术和前瞻技术研究,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安徽工程大学围绕机械制造、智能控制、文化创意等领域,开展应用技术攻关,培养实用型人才。支持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地方民办高等教育品牌,探索民办应用型高校发展新模式。继续深化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四年一贯制”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升办学层次。(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

2.扎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产业、行业、职业等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市场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发展芜湖技师学院、芜湖国际工程师学院,支持扬子职业技术学院等升格为本科院校或国内外名校的分校,规划建设航空职业技术学校、现代农业机械职业技术学校等一批行业特色院校,打造“职教名城”。(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支持驻芜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评价、科研项目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研究提出新思路、新举措。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全面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比例不低于50%,对实质参与研发的高校、科研院所具有领导职务科研人员,可按实际贡献享受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科技成果拥有人以技术入股、转让、授权使用等形式在芜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补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4.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政府扶持、市场引导、企业主导、互利共赢”的合作新模式,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鼓励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健全鼓励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共用等机制,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加快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皖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皖江专利运营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5.促进金融资本与科技成果对接。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加大研发投入。鼓励银行、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金融机构支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入推进专利质押融资,支持企业专利成果转化运用。大力推进金融租赁公司规范发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租赁服务。(责任单位:市金融办)

七、完善创新机制

全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在管理机制、创新政策、科技服务、宏观管理等方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1.形成开放融合的创新机制。扩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合作创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支持本地企业在境外投资并购“隐形冠军”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国外科技资源,建设国际合作基地,支持高校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支持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芜经济开发区探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共建合作园区。建设中德中小企业技术文化交流中心,促进内外资企业产业关联和技术交流,打造全产业链、绿色循环的特色园区。加快芜湖口岸申报建设汽车进口指定口岸。(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招商局)

2.深化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坚持“向东看、往东比”,瞄准沿海发达地区,借鉴先进经验、开展科技合作、引进创新成果,在企业研发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创造能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力争进入长三角同类城市前列。(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3.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打破部门分割,构建统一的人才计划管理平台,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建立市场化、社会化评价和认定人才的新机制。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实施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落实股权奖励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高的国有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4.优化高校人才管理。扩大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管理自主权。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特设岗位和流动岗位。对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活动实行分类考核,构建以原创贡献和产业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对应用型研究,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考核制度。改革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及审批管理制度,合理确定科研人员工资水平。(责任单位:市编办、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5.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高校、科研院所财政经费与非财政性经费支持的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财政经费支持的科研项目,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与企业合作的非财政性经费支持科研项目资金,由单位按照委托方要求或合同约定自主管理使用,激发科技人员研发和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6.完善政府权力运行机制。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及时动态调整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政务公开,开展政府服务事项网上受理、审批和办结,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责任单位:市编办、市发改委、市信息办)

八、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芜湖市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细化分解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各县区、开发区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构,切实把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快合芜蚌金融服务试验区建设,营造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示范区科技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科技银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深化科技保险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科技保险专营机构,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引导科技型企业积极投保。加快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评价服务,建立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银政企合作,持续推进税融通、续贷过桥、政银担合作机制创新。

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强化对成果转化、应用型发明专利的奖励,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加大专利创造力度。培育一批知识产权应用优势企业,组建知识产权联盟,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实施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加强中国(安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芜湖分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4.优化创新服务环境。开展国家赋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各项重大创新政策试点,结合芜湖实际,及时调整和出台促进示范区发展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加大创新改革和政策评估与督查力度,提高实际效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创新宣传活动,更加突出宣传的时效性、实效性,唱响科技创新创业主旋律,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各方面大胆进行创新改革试验。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创业孵化、产权交易、科技咨询、技术评估等中介服务业。

5.建立创新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形成产业成果、科技成果、人才成果、改革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督查,狠抓落实,引导示范区建设科学有序推进。加强对县区、开发区、市直部门的自主创新考核,将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科技经费投入、科技项目安排挂钩。

推荐访问:芜湖市 示范区 自主创新 【工信方案】芜湖市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