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档下载> 正文

关于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调研报告(完整文档)

鸿贵文秘网 发表于2023-08-08 17:15:01 本文已影响

一、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情况一是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二是农田灌溉能力不断提升。三是工程管理体系不断健全。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小流域治理工作较为粗放。(二)小流域水利设施达标率较低。(三)小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调研报告(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关于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调研报告(完整文档)

一、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情况

一是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

二是农田灌溉能力不断提升

三是工程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流域治理工作较为粗放

(二)小流域水利设施达标率较低

(三)小流域水利设施建设推进较为困难

(四)从化、增城北部区域扩建、新建水库工作进展缓慢

三、几点建议

(一)制定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规划

(二)尽快完成小流域水利设施加固达标和更新工作

(三)妥善解决小流域水利工程用地问题

(四)加快推进从化、增城北部区域扩建、新建水库工作

(五)深化小流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六)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常态化机制

(七)推进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立法和监督工作

关于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农业工作委员会小流域是河网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不仅能够提升河道的防洪能力,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而且能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在主要河流流域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对小流域治理的力度还不够,近几年几次影响较大的水灾,都是小流域洪水泛滥引起的。考虑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我委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的指示,将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确定为今年专题调研内容之一。为做好这项调研工作,我委多次走访市水务局,听取汇报、座谈交流,了解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我委组织农村农业专业小组代表到从化区和增城区,实地调研今年5月7日洪灾后大田河清障清淤情况和派潭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水务局和增城、从化、花都区水务局的汇报;前往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方面取得较好成效的湖北省宜昌市、福建省厦门市等地进行调研,分别实地考察学习杨树河小流域、九溪小流域的治理经验。现将调研情况和有关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情况

我市境内河流主要归属珠江三角洲水系,河流水系发达,河网交错共有河流、河涌 1368 条,总长 5597.36 公里,其中中心城区河涌 231条,总长 913 公里。集雨面积在 200 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流域共 1293条,其中集雨面积在 50-200 平方公里的小流域共 35条。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五小”水利工程整治、农田水利标准化及其他水利工程建设等,认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已形成能够抵御常规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和较为完备的农田灌排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根据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北建库、南建堤,堤、闸、库联合运用。目前,全市共有 294 宗灌区、368 座水库、1237 座水闸、3019.38 公里堤防、1363 座泵站,这些水利设施构筑了能够抵御常规自然灾害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二是农田灌溉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实施流溪河灌区综合整治、从化七大灌渠改造、农田水利标准化、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易旱地区抗旱水源建设等工作,灌溉水源已全覆盖,确保了一般气象年份的农业丰收,强化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设施基础。三是工程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已初步构建了市、区、镇、村四级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全市所有涉农镇(街)均成立了水利管理所和三防指挥部办公室,有专、兼职编制人员 589 名,涉农的 1430条行政村(社区)共配置有水管员 1557人,初步形成了“宗宗工程有人管、镇镇都有水管所、村村都有水管员”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框架。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方面,我市增城区派潭河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越秀区东濠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从化区鸭洞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 3宗工程纳入了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2011-2020)。其中,增城区派潭河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共投入 2200 万元,已于 2010年底完工,实现“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人水和谐目标,成效显著,获得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越秀区东濠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投资 9700 万元,目前已完工,取得明显成效,既改善了沿线生态环境及群众生活质量,又重塑了城市水网,再现昔日水清景美的岭南水乡景色。从化区鸭洞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投资 6400万元,但工程涉及占用基本农田,国土手续迟迟不能办理,导致该项目从 2011年至今,仍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流域治理工作较为粗放。小流域里的河流干流虽然都是些小江小河,只是“毛细血管”,但却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对象。调研时发现,我市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有关部门对小流域基本情况掌握的也不全面,大多数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并没有进行专项规划,管理粗放。水利工程建设主体往往因财政投入方式不同而分属市或区,日常管理却落在当地镇(街)或村(社区),导致水利设施建管分离,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镇(街)、村(社区)水利设施普遍存在缺少管护经费、执法不严、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有些河段长期未有效开展清淤、清障、清违等工作,缺少日常的维护管理。如在今年发生水灾的派潭镇大田河现场,我们了解到部分河道草木丛生,淤泥沉积,长期没有人进行清理,有些河道上甚至违章建设有大量的房屋,导致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大大增加了水灾的危害。

(二)小流域水利设施达标率较低。一是水库安全达标率不高。据了解,全市水库达标率仅 59%,小型水库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标准较低,按照工程运行规律,需尽快进行动态、周期性的安全鉴定与加固达标。二是中小河流堤防御洪能力不强。全市堤防达标率 75%,其中北部山区的堤防达标率仅66%,白坭河、流溪河、增江等12个流域的支流堤围防洪标准低,有 34%的堤防不能抵御 20 年一遇及以上级别的洪水。三是大量水利设施老旧。调研时发现,我市许多排涝水闸、泵站机电等设备老化严重,其达标率分别只有38%、29%,难以满足正常的防洪排涝需要。

(三)小流域水利设施建设推进较为困难。一是水利工程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未有效衔接,建设用地指标难落实。根据省的相关政策要求,2013年以后的水利设施工程用地要按建设用地管理。而我市目前并没有专设小流域水利设施建设用地指标,指标往往需占用各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导致水利项目的建设用地指标难以落实。2015 年,我市 122 宗水务项目申报建设用地指标,仅 3 宗水利工程落实建设用地指标,使得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推进困难。二是基本农田调整困难。由于历史原因,我市部分水利设施管理范围被划为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要办理基本农田核减手续,但由于区政府优先将市政府分配下来的基本农田调减指标用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开发项目建设,导致水利设施需要占用的土地改变不了土地性质,无法立项建设。三是按建设用地程序实施的水利工程用地手续繁锁、要求高。为进一步优化农村水型水利工程建设审批程序,市委、市政府在 2016 年出台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强“三农”工作的意见》,规定“凡纳入水利行业专项规划的工程,简化环评、节能等审批手续”。但在调研时了解到,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仍然必须逐项申请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及办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办理农转用手续的资料要求甚至与房地产等开发项目没有差别,用地手续非常繁琐、要求高,与小流域水利设施“小、散、多”的特点不相适应,导致许多小流域水利工程项目难以推进。

(四)从化、增城北部区域扩建、新建水库工作进展缓慢。近年来从化、增城北部区域洪涝灾害尤为严重,虽然这与城市扩展、土地硬化和极端天气频发等客观原因有关,但更大程度上反映出了该区域现有水利设施防洪调蓄能力的不足。为此,市水务部门会同从化、增城区政府,研究提出了拟在从化区扩建南大水库、凤凰水库,新建沙迳水库,在增城区扩建大封门水库的工作建议,以提高北部山区上游的调洪蓄洪能力。但据市水务部门反映,新建、扩建的中型水库按规定需要纳入国家相关规划,而且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对各地级以上市纳入规划的中型水库数量有严格控制(每市每次纳入规划的中型水库不超过 1 个)。经向国家和省相关部门争取,目前沙迳、南大水库(中型水库)的扩建、新建工作已列入国家有关规划,凤凰水库(小型水库)扩建也已列入我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在开展前期报批工作。但受名额限制,大封门水库(中型水库)的扩建工程未能纳入国家规划,扩建项目迟迟不能开始。同时,按省有关规定要求,扩建、新建中型水库需经过省有关部门进行审批后,才能开展征地转移村民等工作。而扩建、新建中型水库的工程项目涉及近 20 项的专题审查审批,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需经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审批,环节多,耗时长,导致工程进展缓慢。目前除了沙迳水库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初稿)外,其余工程项目设计方案还仍处于两区水务局会同设计单位征求意见阶段,论证报告还未报省、市有关部门及专家进行技术审查,大坝选址和设计方案也尚未最后确定。

三、几点建议

(一)制定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规划。在调研中了解到,厦门市为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专门制定了小流域统筹发展规划,以河流整治和水利建设为抓手,整合农业、水利、林业、环保、国土现有规划和工作目标,实现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改善。建议政府加大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借鉴厦门市的做法,制定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规划,以规划引领建设,根据我市小流域的现状特点,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多部门的工作目标,形成合力,结合河长制工作,全面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和提升防洪减灾功能。

(二)尽快完成小流域水利设施加固达标和更新工作。针对小流域水利设施达标率低、部分设施老旧等问题,建议政府进一步摸查全市小流域水利设施情况。弄清目前我市所有小流域的水利设施有多少需要加固达标,多少需要更新,多少需要重新兴建。在此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实事求是地开展水利设施加固达标和淘旧换新工作,尽快补足短板,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妥善解决小流域水利工程用地问题。建议农业、水利、林业、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以及有关区政府,切实贯彻实施《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强“三农”工作的意见》,统一认识,明确重建、改建及安全加固达标水利工程的用地性质,妥善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用地难问题。同时针对小流域水利工程“小、散、多”等特点,进一步简化工程报建审批流程,适当调整报批手续要求,积极探索“点状、带状”供地模式,并安排专项建设用地指标,加快推进小流域水利工程建设。

(四)加快推进从化、增城北部区域扩建、新建水库工作。一是积极协调国家、省有关部门,争取将大封门水库扩建工程尽快纳入国家规划。同时,积极开展该工程项目的相关准备工作,争取该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后能尽快报批施工。二是加快开展已列入规划项目的报批和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各个工程项目的具体负责单位和时间节点,主动积极跟进省相关部门的审批工作,争取尽快推进工程施工,提高从化、增城北部区域调洪、蓄洪能力。三是因地制宜做好区域内新建小型水库专项规划,推进小型水库建设。

(五)深化小流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调研中了解到,宜昌市夷陵区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水利改革要求,在明晰工程产权的基础上,落实建管主体和责任,采用“建管一体化”建设管理方式,推行水利工程“自建自管、受益共管、市场管护”等三种管护模式,明晰了水利工程经营权、管护权、所有权,从根本上解决了小流域水利工程存在的管护体制不顺、产权不明、责权不分等问题。建议我市学习借鉴这一做法,针对我市小流域水利设施建管分离的问题,按照“镇镇都有水管所、村村都有水管员、宗宗工程有人管”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进一步健全资产台账,明晰所有权、界定管理权、明确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结合实际情况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解决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等问题。产权归属已明晰的工程,按“谁所有,谁管护”原则落实管护责任。产权不明晰,落实管护责任,积极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工程管理模式。

(六)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常态化机制。目前我市基层虽然设有水管员一职,但水管员往往只是对小流域情况进行简单巡视,小流域内的水源、沟道河道、水利水保工程等,大部分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建议政府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常态化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小流域基层日常管理力量,使其能及时发现并适当整治小流域出现的安全隐患。同时,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文件的要求,理顺农村冬修水利常态化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帮助各行政村实施农村的河道清疏,以及灌道、堤防、水陂等水利设施的维修养护。

(七)推进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立法和监督工作。我市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小流域治理的法规,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主要还是依托《GZS水务管理条例》、《GZS流溪河流域保护条例》以及国家、省层面有关防洪减灾方面的法规。市一级的法规虽然有一些条款规定了河道河堤防洪减灾的相关要求,但这些规定过于普适性,在操作性和实效性等方面不能有效解决小流域水利工程建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国家、省层面的法规更是覆盖面过于宽广,与我市小流域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因此,建议市人大常委会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加快推进小流域治理方面的立法工作。同时,建议市人大常委会适时将督促小流域综合治理列入监督工作计划,采取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等监督形式,促进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推动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上新台阶。

推荐访问:综合治理 我市 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