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档下载> 正文

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8篇

鸿贵文秘网 发表于2023-04-29 15:55:02 本文已影响

篇一: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示范课《医学与工程伦理》教学案例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医学与工程伦理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教学对象:医学技术类1-6班、智能医学工程1班

  ·总学时:32学时

  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总体思路:

  图1本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思路

  本课程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契机,优化和完善《医学与工程伦理》理论教学素材,丰富课程形式、增添时政内容,同时积极调研实践教学案例,挖掘医学与工程伦理实践素材。

  总体教学设计:

  (1)医学与工程理论课程优化

  搜集医学临床与工程实践中的典型伦理案例,以多媒体(情景剧、记录短片、语音、图片集)的形式演绎复现,并按照医学与工程伦理教学大纲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多媒体案例素材,进而完善医学与工程理论课程内容。

  (2)医学与工程实践课程扩展

  面向涉及伦理问题的医学工程实践(医疗器械注册医学伦理审查、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中的数据安全等),开展实践课程设计与优化实施。

  创新点:

  (1)形式创新:案例呈现形式以多种多媒体方式呈现,如情景剧、新闻播报、记录短片、语音等,同时结合工程实践创新引入了实践培训素材,丰富课程与教学模式,同时能引发同学兴趣与思考。

  (2)实践创新:以医学工程实践为题材,面向涉及伦理问题的医学工程具体活动,有针对性的搜集具有培训性质的实践素材,以培养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一)案例名称

  《医学科研伦理》

  (二)案例教学目标

  在课堂授课中采用项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具备求真创新的精神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学生能够认知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了解传感器的典型应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责任感。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等相关知识的认知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以“德国医学专家的撤稿记录”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案例(图2),让学生们通过真实的案例引发对“如何抵制医学科研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考,进而强调医学科研伦理的重要性。讲述医学科研、医学科研伦理的含义及医学科研伦理的意义。

  图2导入案例:德国医学专家的撤稿记录

  其次,介绍医学科研伦理问题,再次提到了医学科研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引入“新冠病毒多篇论文撤稿”的案例(图3),特别是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新型冠状病毒插入了HIV基因结构片段,这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的,暗示是人造病毒。论文一出,马上引起公众的“阴谋论”猜测和科学界“反阴谋论”的批判。论文作者被认为“夸大和扭曲了事实”,最终撤稿。用时政的素材引发学生的思考,首先是学术不端行为本身的恶劣性质,其次引申到政治层面,打破“新冠病毒中国制造”的阴谋论谣言。

  图3案例:新冠病毒多篇论文撤稿

  介绍医学科研学术不端行为举要,让学生了解哪些科研行为属于学术不端行为,通过引入轰动学术圈的“13位知名教授联名:望韩XX迅速做出澄清解答”的事件,增强学生规避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识。

  图4案例:13位知名教授联名:望韩XX迅速

  做出澄清解答

  讲述医学科研人员的道德规范,通过引入“贺建奎团队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案例(图6),告诫学生医学科研要“目的高尚,动机纯正”,即对于从事医学科研的人来说,合乎伦理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其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

  图5案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通过列举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伦理案例,引出在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过程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并引发学生思考医学科研中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的伦理要求。

  图6案例: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案例

  在介绍伦理委员会和伦理审查相关知识点上,通过自身创业经历介绍医疗器械注册过程中临床试验的设计、审批和开展过程中伦理相关的实践过程,强调医疗器械安全的重要性。

  上述案例旨在引发学生对于医学相关伦理问题的思考,课程上学生积极讨论,讨论后将正确的引导内容(如伦理要求和伦理原则)反馈给学生,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伦理观。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医学科研伦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从事医学科研活动中的伦理素养,提升学生识别、分析、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伦理案例分析是学习伦理的重要手段,课程中融入了较多的时政内容:包括新冠疫情中医学科研伦理等,引发学生正视和思考当代医学工程伦理问题。课程收集医学与工程实践中虚拟或真实发生的伦理案例,编制成文本、图片、视频等素材。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创作,编排伦理事件视频脚本并拍摄成视频素材,让学生在理论实践中感悟伦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编排了伦理短剧一部,体现出学生对于医学科研伦理理论的充分掌握以及对于伦理实践的领悟。

篇二: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内科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急性肾损伤“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一、案例简介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是临床各科从医者必须精读的专业。在内科学整个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应努力提高医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高尚的医德,因此本课程可以很好的承担课程思政的功能,用党和政府的主流观点引领学生培养优良的医德医风。

  本案例以急性肾损伤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急性肾损伤的定义、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并初步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教学过程中引入新冠肺炎诱发的急性肾损伤案例,应用临床病例讨论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理论知识,同时,弘扬抗疫精神,传承医德医风,坚定医学理想信念。

  二、教学设计

  教学科目

  教学内科学(急性肾损伤)

  临床医学五年制学员

  对象

  教学学时

  教学目标

  2学时

  1、掌握急性肾损伤的定义、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鉴别诊断。

  2、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

  1、概述、病因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快速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2、发病机制及病理肾前性、肾性、肾后性AKI。

  3、临床表现分三期:起始期、维持期(少尿期)、恢复期。

  4、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5、治疗尽早纠正可逆病因、维持体液平衡、饮食和营养、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感染、肾脏替代治疗、多尿期治疗、恢复期的治疗。

  急性肾损伤的定义、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鉴别诊断。

  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理论讲授+病例分组讨论

  课前

  1、通过班级群发放预习病例(Case1)。

  2、教师提出预习目标,布置预习任务(Question1)

  学员自行分组,自主选择预习目标任务,并制作演示文稿。

  学员完成自主学习。

  Case1病例摘要

  63岁女性患者,因“蛇咬伤8天,无尿伴血清肌酐(SCr)升高7d入院。

  患者入院前7天晚间步行时左足背部被蛇咬伤,即刻左足背部疼痛、肿胀,随后解解鲜红色肉眼血尿1次。次日凌晨至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27U/L、SCr137.2umol/L、肌酸激酶4299U/L、血白细胞22.5X10^9/L,予抗蛇毒血清、抗过敏、抗感染(具体药物不详)等对症支持治疗,日间复査SCr203umol/L、谷草转氨酶4480U/L、肌酸激酶114100U/L,B超示双肾肿大、回声改变并包膜下积液,尿量减少至20?30ml/24h,予股静脉置管并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具体不详)。第3天转至蛇伤研究所附院就诊,根据伤口情况诊断“蝮蛇咬伤”,复查肝酶、肌酶仍较高,随即转至我院急诊,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16.6mg/L、血红蛋白103g/L、血小板计数71X10VL、白细胞总数13.9X10^9/L,凝血功能示D二聚体0.15mg/L、凝血酶原时间10.6s、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7.80ug/L;血生化:白蛋白33.5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28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5U/L、钙1.5mmol/L、2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肌酸激酶200U/L、肌酸激酶MB同工酶活性41U/L、SCr540junol/L、直接胆红素8.70(umoI/L、尿素23.9mmol/L,尿常规红细胞+++、葡萄糖±、蛋白++++。予“季德胜蛇药片”抗蛇毒及保肝、抑酸、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并收治入院。起病以来患者精神萎靡,乏力明显,睡眠欠佳,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持续无尿。既往体健,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

  体温36.7,脉搏106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71/78mmHg,体质量指数22kg/m2,脉氧85%,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底呼吸音减低,右肺底为主,未闻及干湿性喷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导尿管在位。左侧足背见一长约50px伤口,左下肢肿胀明显,伴压痛,双下肢不等粗,左下肢髌骨下250px周径900px,右下肢館骨下250px周径775px。神经系统体检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

  尿常规:红细胞3+、白细胞3+、蛋白4+,尿胆原弱阳性,尿胆红素阴性,尿沉渣红细胞计数110万/ml(均一型);尿白细胞镜检10-15/HP,多核尿白细胞占98%,单个核细胞占2%,管型阴性,尿C320mg/L;尿a2-巨球蛋白10mg/L;尿N-乙酰-P-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241.1U/(g-cr),视黄醇结合蛋白(RBP)16.2mg/L。

  血液检查

  血常现:血红蛋白99g/L,白细胞8.5xl0^9/L、中性粒细胞95.70%,淋巴细胞1.7%,血小板91x10^9/L,(:反应蛋白23.5mg/L。

  凝血功能: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2.8s(参考值20~40s),抗凝血酶皿145.1%(参考值80%~120%)、D-二聚体0.15mg/L(参考值0-0.5mg/L)、纤维蛋白原319mg/dl(参考值200~400mg/dl)、凝血酶原时间10.6s(参考值11.0~14.3s)、国际标准比值(INR)0.92(0.80-1.20)、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7.80^ird(0^{g0-5(ig/ml)、凝血酶时间16.Is(参考值14.0~21.0s)。

  血生化:总胆红素22.7,jLmol/L(参考值0?19(JLmol/L),直接胆红素20.6pmol/LC参考值0~6.8junol/L),间接胆红素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392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250U/L,肌酸激酶16000U/L,肌酸激酶MB同工酶活性757U/L,尿素28.2mmol/L,SCr420jjimol/L,葡萄糖6.4mmol/L,钾5.3mmol/L,钠131mmol/L,脑利納肽前体685.5pmol/L(参考值<106.2pmol/L),肌红蛋白4000ng/ml。

  血气分析:pH7.44,P0267mmHg,PC0239mmHg’SBE2.2mmol/L免疫学:乙肝两对半:核心抗体、e抗体、表面抗原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核酸DNA定量<1.Ox103。ANA、抗ds-DNA抗体阴性,补体C31.17g/L,C40.215g/L,抗核抗体谱阴性。

  辅助检查:

  双肾B超:左肾112mmx54mmx56mm;右肾113mmx58mmx56mm,双肾轮廊规则,皮髓界限欠清楚,包膜连续完整,皮质回声稍增强,双肾内未见肾盂肾盏扩张。

  胸腹部B超:腹腔积液(下腹最深63mm),右侧胸腔积液;肝胆胰脾声像图未见占位。

  胸部CT:(1)右肺中叶及下叶炎症;(2)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左侧胸膜增厚;(3)双侧腋窝多发稍大淋巴结。

  心电图正常范围心电图。

  肾活检病理

  光镜:皮髓肾组织2条。20个肾小球中2个球性废弃。余肾小球偶见系膜区轻度增宽,毛细血管袢开放欠好,囊腔相对扩大,囊壁节段增厚。PASM-Masson:阴性。肾小管间质急性病变中度,片状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图1A),见灶性肾小管再生,管腔内较多蛋白管型及颗粒管型,颗粒管型HE染色强嗜伊红、PASM-Masson染色鲜红色,形状不规则,呈粗颗粒状,数处见淡黄色的结晶状物质、偏振光下具折光性(草酸钙结晶)(图1B1~2),间质散在单个核细胞浸润,偶见中性粒细胞。小叶间动脉内膜增厚、中膜变薄。

  免疫荧光:肾小球10个,冰冻切片荧光染色IgM+,弥漫分布,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IgG、IgA、C3、Clq阴性;肾小管基膜、球门区血管、管间毛细血管、间质血管未见免疫复合物、补体沉积。k轻链、\轻链染色均阴性。肌红蛋白染色多处肾小管管腔内容物可见阳性(图1B3)。

  电镜:观察2个肾小球。肾小球系膜区无明显增宽。多数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开放好,基膜厚约240~450run;少数袢皱缩,基膜扭曲,肾小球基膜无分层,基膜内皮下、上皮侧及系膜区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节段肾小球足细胞胞质微绒毛化,胞质内细胞器减少,初级足突减少,足突融合30%~40%。

  较多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胞质内细胞器明显减少,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固缩,节段肾小管上皮细胞完全脱落致肾小管基膜裸露,有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包膜破裂,胞质内细胞器外溢。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溶酶体增多,少数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见巨大线粒体,线粒体嵴消失(图1C)。肾间质区域增宽,水肿。

  Question1①患者急性肾损害的原因是什么?依据有哪些?

  ②急性肾损害的患者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对应有哪些肾脏病理改变?

  ③急性肾损害需要鉴别哪些疾病?如何鉴别?

  ④如何治疗急性肾损伤?预后与哪些因素有关?

  课上

  1、导入

  回顾课前布置的预习病例中相关知识点,逐条列出,作为评分标准一部分。

  2、学生演示(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每组选1名代表展示预习结果。其他组同学提问,展示组答疑。

  根据评分标准,其他组给出分数及评分理由。

  3、教师讲授理论,总结预习结果。

  ①急性肾损伤(AKI)定义:不超过3个月的肾脏功能或结构方面的异常,包括血、尿、组织检测或影像学方面的肾损伤标志物的异常。

  48小时内血肌酐增高≥0.3mg/dl(≥26.5μmol/L);或血肌酐增高至≥基础值的1.5倍,且明确或经推断其发生在之前7天内;或持续6小时尿量<0.5ml/kg/h。

  AKI按以下标准判断病严重程度

  ②根据AKI病理生理及处理方法不同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3类。

  肾前性AKI:肾脏低灌注引起的肾脏功能性的反应而非器质性的肾损害,肾后性AKI: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后性的完全性梗阻。

  肾性AKI:由各种肾脏实质性病变或肾前性肾衰竭发展而导致急性肾损伤。

  ③临床表现分三期:起始期、维持期(少尿期)、恢复期。

  ④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⑤治疗尽早纠正可逆病因、维持体液平衡、饮食和营养、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感染、肾脏替代治疗、多尿期治疗、恢复期的治疗。

  4.教师点评学员预习作业,针对预习中的盲区及误区着重讲解,让学员对知识点深化理解。

  5.知识延伸:介绍我市救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急性肾损伤病例,启发学员将所学理论知识整合应用,尊重科学,勇于探索创新,将抗疫核心科学精神融入教学

  课后

  1、课后整改,按互评意见及教师总结意见修改预习报告,做到课后反思。

  2、课后作业:

  Question2:

  ①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警惕急性肾损伤

  ②如何有效避免急性肾损伤

  3、课后学习资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急性肾损伤诊治专家共识

  急性肾损伤诊断与分类专家共识

  急性肾损伤的KDIGO指南

  三、案例成效

  疫情期间,我院积极探索了基于项目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带领学生通过结合防疫大背景理论结合实践主动探索学习理论课程,探索出一条基于临床实践的课程思政新路径。学生通过预习实际病例学习内科理论体系知识,课后再次回到临床实际病例。学习内容基于实践,扎根基础。案例学习也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卫生防疫事业发展,树立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观念,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社会历史6的发展规律,培养正确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收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课后测评综合评分高于以往常规理论教学。

  四、教学反思

  优点:内科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是将所有课堂作为育人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内科学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进而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医学人才的根本任务。

  得研究的问题或存在的不足:专业课教师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掌握不够,极大地损伤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需要专业课老师结合自己课程特点恰如其分地选择相应的思政元素,尽可能挖掘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另外,受制于体制机制不活,课程思政教学部分通常流于形式,这就导致思政教育体现出较强的主观色彩,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些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将思政内容讲解独立出来,导致整个课程出现教学内容分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

  五、特色与创新

  1.清晰定位课程思政特色,精准育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的内科学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无声育人。教学内容是我们进行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载体,改革后的内科学课程依托无锡地方课程,充分挖掘无锡本地优秀医务工作者事迹的思政元素,更好地将价值观导入课程当中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的引领,这样也使得高大上的医学理论原理充满活力

  3.加快改革课程思政方式,实践育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径,在内科学专业课程的实践中进行思政教育,打破传统课堂单调乏味的刻板印象。依托于临床教学医院等现实社会资源,开展实习实训。这些活动在验证、实践和巩固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

  4.努力打造课程思政品牌,特色育人。课程思政的课程观要求打破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临床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切实回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篇三: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中医外科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思政目标

  1.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塑造克服困难、善于发现、脚踏实地的探索精神。

  2.中医外科学的成熟过程——倡导传承精华、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

  3.中医外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育人目标

  1.了解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强调中医外科学的成熟过程,提升学生的工作作风。

  3.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强化学生的科研态度。

  二、课程思政融入知识点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及成熟。

  三、课程思政融入方式

  1.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塑造克服困难、善于发现、脚踏实地的探索精神。

  2.中医外科学的成熟过程——倡导传承精华、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

  3.中医外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课程思政元素

  工作作风、科学精神、探索精神

  五、教学引入

  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不同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几千年来先辈们留下的诊治经验,内容丰富,是今天继承发展中医外科学的“源头活水”。课程基于“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的主题,通过导入外科鼻祖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引出学习、科研要有克服困难、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对中医外科学发展历史的深入了解,展开科学探索精神教育的意义。

  导入从华佗发现酒具有麻醉作用,再到发现曼陀罗花能麻醉,最后发明麻沸散的过程,为我们诠释了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六、教学展开

  展开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熟,是一代代的中医先辈们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在总结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创新,最终造就了中医外科学的成熟和繁荣。

  探索是面对困难做出的主动出击,是对未知世界的揭示。

  师:华佗在行医的过程中,因为没有麻醉药,每当为伤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伤员们大多忍受不了手术的痛苦,晕厥甚至死亡时常发生。为了减轻伤员的痛苦,华佗尝试了许多办法,可总是2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他并不灰心,在治疗中继续摸索和试验,反复试验多次,终于悟出酒有麻醉的作用。

  提问:那么在中医外科学的起源阶段,先辈们面对当时所处的困难是如何进行探索的呢?

  生答: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与野兽搏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创伤,从而产生了用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这是人们面对当时的生存环境,利用已有可用的材料,如植物,来对创伤进行治疗,创造了最原始的外科治疗方法。

  生答:成书于秦汉以前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书中有关于痈、疽、创伤、痔疾、皮肤病等许多外科疾病治疗方法的记载,这是前人对当时所患疾病的归纳、总结,而不断地归纳、总结是探索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归纳、总结才会发现探索创新的方向。

  师:两位同学都回答得非常好。探索是面对困难做出的主动的出击,是对未知的揭示,其本身必然包含着创新。创新既是理论的创新也是实践的创新。中医外科学的起源阶段就是对当时创伤疾病的理论和实践治疗的探索创新阶段,为后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实效]通过对华佗发现酒具有麻醉作用的探索过程的讨论,引发学生认识到探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基于当下的困难,勇于探索。

  每一次否定看似挫败,但都是对以往经验的丰富,都是在探索中的前进。

  师:华佗发现酒可以达到一定的麻醉效果,可是有的大手术,酒的麻醉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华佗又经过亲身体验,反复试验,发现曼陀罗花的麻醉效力比酒好。通过收集各家行医经验,得到了一些有麻醉性的药物,经过多种不同配方的尝试,终于将麻醉药试制成功了,称为麻沸散。自从华佗制成麻沸散以后,手术时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提问:华佗最初给患者动手术时,让患者先喝酒来减轻痛苦。但发现由于手术时间长、创口大、流血多,仅用酒来麻醉并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辩证的不断否定的过程,华佗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最终发明了麻沸散。

  那么,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上,又有哪些发明创造是对前人经验的丰富和改进呢?

  生答:在《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关于痈、疽、创伤、痔疾、皮肤病等许多外科疾病的记载,而《灵枢?痈疽》专论痈疽,记载了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其阐述的痈疽疮疡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外科疮疡类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灵枢?痈疽》就是在前人痈疽理论基础上的丰富和细化。

  生答:在中医外科学的起源阶段,人们已用砭石、石针刺开脓肿以排脓。而在前人的基础上,《卫济宝书》专论痈疽,记载了更多改进的医疗器械,如竹刀、炼刀等。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十分详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是在前人经验上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而不断探索,取得创新。

  [课堂实效]华佗在发现酒具有麻醉作用的基础上进而不断创新改进,最终发明了麻沸散。通过该实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探索不是没有目的的探索,而是在前人或者自身经验上的总结,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果。

  中医外科学成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指引新时代中医药人要有克服困难、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师:纵观中医外科学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

  提问:那么,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上,对于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生答:探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决心。《刘涓子鬼遗方》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应选在下方,这就是对脓肿形成过程的观察和总结,也是对治疗的探索和创新。

  生答:王洪绪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中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等治疗阴疽的名方,至今仍广为运用,这是对前人阴阳理论和应用的创新。

  师:好的,非常感谢两位同学的分享。在探索活动中不但要有“勇”,而且还要有“谋”;既要尊重前人的成果,又要不拘5泥。老师也期待在未来,你们能成为中医外科领域创新发展的主流军。

  [课堂实效]从中医外科学的创新发展史看,激发学生要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克服困难,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不断探索。

  七、教学总结

  总结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诠释了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在日常学习和临床、科研工作中,都是处于探索、碰壁、回馈、修改方案的不断循环,最终形成经验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有克服困难、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代又一代的医家利用创新的理论进行研究,利用已有的理论主动思索出新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手段。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探索,才能不断地发展。

  八、目标达成检测

  反馈中医外科学课程包含线上、线下多重教学平台,形成师生无障碍交流通道,便于教师教学的不断改进。

  九、教学反思

  教师反思: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熟,是一代代的先辈们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在总结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创新,最终造就了中医外科学的成熟和繁荣,希望通过外科鼻祖华佗发明麻沸散故事的讲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重视前人的经6验,不忘本,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成为中医药文化合格的传承人。

  学生感言: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通过这次课程,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药发展到今天的不易。而中医学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年轻一代更加努力探索和创新,为中医学的繁荣兴盛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篇四: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篇五: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外科学专业《烧伤》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授课内容

  课程类型

  外科学

  烧伤

  授课对象

  课时

  临床医学

  2A.思想政治理论课;B.通识课;

  √C.专业课;D.实践课;

  【知识点育人目标】

  1、掌握烧伤病人病情的评估(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及烧伤程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掌握烧伤病人补液的计算,强化学生的协作意识。

  3、熟悉烧伤病人的急救处理和创面的处理,树立学生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点思政元素】

  1了解烧伤病理生理改变——培养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坚定信念的价值观以及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严谨求实、团队协作精神。

  烧伤病人病情的评估、补液计算

  融入知识点

  病例教学、启发式教学:

  1.烧伤病人病情的评估、——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医学素养。

  融入方式

  2.烧伤病人病情的补液计算——树立不畏艰难、无所畏惧、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

  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

  价值观、协作精神、大无畏精神

  烧伤病人病情的评估、补液计算

  思政资源

  思政案例

  教学实施

  男性,75岁,在家不慎被开水烫伤,检查发现双小腿皮肤水肿,有多个大水疱,疱壁较薄,疼痛较明显,双足有多个小水疱,疱壁较厚,基底红白相间、湿润,痛觉迟钝。

  教学引入

  请问:①该病人的烧伤面积、深度及严重程度如何?

  ②目前应如何处理?

  烧伤

  烧伤泛指由热力、电流、化学物质、激光、放射线等因素所致,起始于皮肤、由表及里的一种损伤。通常烧伤多指单纯因热力,如火焰、热液、热蒸汽、热金属物体等所致的组织损伤。

  【病因及分类】

  1.

  热力烧伤:火焰、热液、热蒸汽、热金属等引起的烧伤最为多见,占烧伤的85%~90%。

  2.

  化学烧伤:由强酸、强碱造成的烧伤,如硫酸、盐酸、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等。

  3.

  电烧伤:包括电弧烧伤和电接触烧伤,前者为高压电放电产生电弧的热力烧伤。常引起广泛教学展开

  的组织凝固性坏死,电阻低的组织损伤大。体内各种组织中电阻最小的是血管,其他依次为神经、肌肉、皮肤、脂肪、肌腱和骨组织。

  4.

  放射线烧伤:由放射线所致的烧伤。

  【病理生理】

  根据烧伤的病理生理反应及其病程演化过程分为三期,各期常互相重叠,分期的主要目的是便于临床处理和护理。

  1.休克期

  严重烧伤后,最早的反应是体液渗出。烧伤后的体液渗出可自伤后数分钟即开始,至2~3小时最快,8小时达高峰,12~36小时减缓,48小时后趋于稳定并开始回吸收,烧伤后48小时内,最大的危险是低血容量性休克临床称之为休克期。

  2.感染期

  严重烧伤所致的全身应激性反应,对致病菌的易感性增加,早期即可并发全身性感染。烧伤后皮肤生理屏障损坏,创面成为致病菌的培养基,感染的威胁将持续至创面完全愈即使浅度烧伤,若早期处理不当,亦可发生创周炎症(如蜂窝织炎等),深度烧伤形成焦痴,至伤后2~3周进入组织溶解期,此为并发全身性感染的第二个高峰,创面污秽、出现褐色、绿色坏死斑片、覆盖脓性分泌物,并有臭味,边缘皮肤亦被侵袭溶解,即使细菌未侵入血液,也可致死,此称“烧伤创面脓毒血症”。

  3.修复期

  烧伤早期出现炎症反应的同时组织修复开始。浅度烧伤多能自行修复;深Ⅱ度烧伤靠残存上皮融合修复;Ⅲ度烧伤只能依赖皮肤移植修复。严重的深度烧伤,创面的纤维化修复是不可避免的,痕增殖和缩将造成毁容、肢体畸形和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和诊断】

  根据烧伤面积、深度和部位而定

  1.烧伤面积

  我国统一使用的烧伤面积计算法有:(1)手掌法:伤者本人五指并拢的手掌面积约为体表总面积的1%,此法较简易,亦可辅助九分法评估。

  (2)中国新九分法将人体按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1%,构成100%,适用于较大面积烧伤的评估,可简记为:3.3.3(头、面、颈),5.6.7(双手、双前臂、双上臂),5.7.13.21(双臀、双足、双小腿、双大腿),13.13(躯干),会阴1。

  2.烧伤深度

  通常采用三度四分法,即分为I度、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I度、浅Ⅱ度为浅度烧伤,深Ⅱ度和Ⅲ度则为深度烧伤。

  (1)I度烧伤:又称红斑烧伤,仅伤及表皮层,生发层存在,表现为皮肤灼红,痛觉过敏,干燥无水疱,3~7日愈合,脱屑后初期有色素加深以后逐渐消退、不留痕迹。

  (2)浅Ⅱ度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与真皮浅层,有大小不一的水疱,泡壁较薄、内含黄色澄清液体、基底潮红湿润疼痛剧烈,水肿明显。2周左右愈合,有色素沉着,无痕。

  (3)深Ⅱ度烧伤:伤及真皮层,可有水疱,疱壁较厚、基底苍白与潮红相间、稍湿,痛觉迟钝,有拔毛痛,3~4周愈合,留有搬痕。

  (4)Ⅲ度烧伤:伤及皮肤全层,可达皮下、肌肉或骨骼,创面无水疱,痛觉消失,无弹性,干燥如皮革样或呈蜡白、焦黄,甚至炭化成焦痂,痂下水肿。

  3.烧伤严重程度

  根据烧伤面积和烧伤深度进行综合性评估,以利伤员分类治疗和评价疗

  效。我国多采用的分度法是:(1)轻度烧伤:Ⅱ度面积<9%。

  (2)中度烧伤:Ⅱ度面积为10%-29%或Ⅲ度面积不足10%。

  (3)重度烧伤:总烧伤面积达30%~49%或Ⅲ度面积达10%~19%,或虽然Ⅱ度,Ⅲ度烧伤面积不足上述百分数,但病人已并发休克、吸入性损伤或合并较重的复合伤。

  (4)特重烧伤:总烧伤面积>50%或Ⅲ度>20%,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4.吸入性损伤

  既往称之为呼吸道烧伤。致病原因不仅是热力本身,还包括热力作用(燃烧)时产生的含有损害性化学物质的烟雾,后者吸入支气管和肺泡后,具有局部腐蚀和全身毒性作用,因吸入性室息,有些甚至无体表烧伤即已死亡。

  【治疗原则】

  1.现场救护

  主要目的是尽快消除致伤原因、脱离现场和施行生命救治。

  (1)迅速脱离热源:烧伤的现场急救最重要的是灭火、救人、迅速脱离热源,如就地翻滚压灭火焰并用湿衣物扑打或覆盖灭火;若有水源,可用大量冷水冲淋或湿敷,能阻止热力向深部组织渗透,终止热力所致的病理过程,减轻创面疼痛;手、足部烧伤剧痛时可持续冷敷。

  (2)抢救生命:是急救的首要任务,大多数严重烧伤伤员最初意识清晰,且积极合作,若伤员获救后反应迟钝,应怀疑合并倾脑损伤或已休克,若心跳呼吸停止,应即刻就地实施心肺复苏。

  (3)保持呼吸道通畅:火焰、烟雾可致吸入性损伤,引起呼吸窘迫,应仔细观察烧伤征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放置通气道、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合并CO中毒者应移至通风处,并吸氧。

  (4)保护创面和保暖:为防止创面的二次污染和损伤,贴身衣服应剪开,不可撕脱,以防扯被粘贴的创面皮肤。裸露的体表和创面,应立即用无菌敷料或干净床单覆盖包裹。协助病人调整体位,避免创面受压。寒冷环境,应特别注意增加被盖,防止伤员体温散失。

  (5)

  纠正低血容量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补充血容量。

  (6)镇静镇痛及稳定伤员情绪。

  (7)尽快转送:提前联系接收伤员的医院或抢救中心,转送途中加强监护。

  2.烧伤处理

  (1)保护烧伤创面、防止和清除外源性污染:轻度烧伤的治疗主要为创面处理,应剃净创周毛、发清洁健康皮肤。在处理创面同时应取渗出液送细菌培养。

  (2)

  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为液体疗法

  国内通用的补液方案是按烧伤面积和体重计算补液量,即:伤后第一个24小时,每1%烧伤面积(Ⅱ度、Ⅲ度)每千克体重应补充液体1.5m(小儿为1.8m,婴儿为2m),其中晶体液量和胶体液量之比2:1,另加每日生理需水量2000ml(小儿按年龄或体重计算),即为补液总量。

  晶体液首选平衡液、林格液等,并适当补充碳酸氢钠;胶体液首选同型血浆,亦可给全血或血浆代用品,但用量不宜超过10m,度烧伤应输全血;生理需水量多用5%~10%葡萄糖液。

  上述总量的一半,应在伤后8小时内输完,另一半在其后的16小时输完,伤后第二个24小时补液量,按第二个24小时计算量的1/2,再加每日生理需水量补给,第三个24小时补液量,视伤员病情变化而定。

  (3)防治感染:①及时、积极地纠正休克;②正确处理创面:深度烧伤创面应及早切痴、削痴和植皮;③合理使用抗生素,感染控制后,应及时停药,以防菌群失调或并发二重感染;④加强支持治疗:平衡水电解质,给予营养支持,尽可能选择肠内营养

  (4)促使创面愈合、降低致残率:①切痴,即切除烧伤组织达深筋膜平面;②削痂,削除坏死组织至健康组织平面;③新鲜创面植皮。

  2.休克期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准确输液和保证输液途径的通畅,根据伤情合理分配液体量

  液体性质和决定输人速度等。

  液体疗法有效的评估标准是:伤员神志清醒、尿量成人为30~50ml/h(儿童一般为20m/h,婴儿为1m/(kg·h),CVP6~12cmH2O,血清电解质,如[K+J、[Na]值正常。伤员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

  尽量避免口服补液,若病情平稳,口渴较重,在严密观察下,适量服用每升含氯化钠0.38g、碳酸氢钠0.15g的烧伤饮料。

  3.创面护理

  (1)包扎疗法:包扎疗法适用于小面积或肢体部位创面,可用生理盐水、5%氯己定或碘伏等消毒后,涂以烧伤软膏,覆盖厚层纱布后包扎;包扎厚度为3~5cm,包扎范围超过创面边缘5cm。Ⅱ度烧伤者的水疱可保留或用空针抽出内液,破裂的水疱囊及异物应予清除,创面用1%磺胺嘧啶银糊等涂布。包扎疗法护理如下:

  1)采用吸水性强的数料,包扎压力均匀,达到要求的厚度和范围。

  2)抬高肢体,保持关节各部位尤其是手部的功能位和髖关节外展位。

  3)观察肢体末梢的血循环情况,如皮温和动脉搏动。

  4)保持敷料干燥,若被渗液浸湿污染或有异味,应及时更换。

  (2)暴露疗法:特殊部位,如头、面、颈、会阴部不便包扎的创面亦可用暴露疗法或半暴露

  法,趋于愈合或小片植皮的创面亦可半暴露。暴露疗法的护理重点是保持创面干燥、促使焦痴或痴皮早日形成且完整

  1)控制室温于28~32℃,湿度于70%左右。

  2)随时用无菌吸水数料或棉签吸净创面渗液,尤其是头面部创面。

  3)适当约束肢体,防止无意抓伤。

  4)焦痂可用2%碘酊涂擦2~4日,每日4~6次。

  5)用翻身床或定时翻身,避免创面因受压而加深。

  6)环形焦者,应注意呼吸和肢体远端血运。

  7)创面不应覆盖任何敷料或被单。

  (3)半暴露创面:用单层抗生素或薄油纱布紧密覆盖于创面称为半暴露疗法。

  4.感染的处理

  (1)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宜设有层流装置的单人病房。

  (2)严密观察病情,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烧伤创面感染灶和脓毒血症。

  (3)做好口腔及会阴部护理,防止创面污染。

  (4)加强各种治疗性导管的护理,严格无菌原则。

  (5)定期做室内环境、创面、血液及各种排泄物、分泌液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

  (6)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提供可口饭菜,保证热氮量,改善进餐环境,减少进餐时可能导致疼痛的护理。

  烧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损伤类型,由于烧伤病情的复杂,早期的救治和后期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烧伤病理生理改变会经历三个时期,初期为体液渗出期,此期病人容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所以学会对烧伤病人病情评估可以帮助我们计算患者所需要补充的液体,给患者迅速补液来预防失液性休克的发生;第二个时期为感染期,这一阶段的病人极易发生感染,所以需要同学们掌握对烧伤病人创面的处理,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第三个时期为修复期,经历过前面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漫长的康复阶段。而我们院内的救治工作也基本完成,病人需要的是漫长的功能锻炼。

  反馈课堂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形成师生无障碍交流通道,学生敢言课堂效果,便于教目标达成检测

  师教学的不断改进。

  按照计划实施,时间内容比较合理。同学们能够认真听课,做记录,用提问的方法介绍外科学范畴时,积极发言,有一定的评判性思维。讨论分析时,能够较好地运用临床思维。学生学习教学反思

  态度认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好。

  教学总结

篇六: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育人目标】

  1.了解以人为中心的照顾,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理解患者角色、患病体验、患病行为及患者期望,培养学生医者“初心”。

  3.理解并尊重患者权利,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精神。

  【思政元素】

  1.以人为中心的照顾——培养学生同情心,主动维护患者权利、隐私和利益。

  2.患者角色、患病体验、患病行为及患者期望——培养学生医者“初心”,坚持一切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

  3.患者权利——培养学生医患沟通及良好的医患关系处理能力,促进人文关怀精神的养成。

  二、课程思政融入知识点

  以人为中心和以疾病为中心的区别与联系;患者角色、患病体验、患病行为。

  三、课程思政融入方式

  1.以人为中心的照顾——培养学生同情心,主动维护患者权利、隐私和利益。

  2.患者角色、患病体验、患病行为及患者期望——培养学生医者“初心”,坚持一切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

  3.患者权利——培养学生医患沟通及良好的医患关系处理能力,促进人文关怀精神的养成。

  四、课程思政元素

  人文关怀精神、以人为中心、为人民健康服务

  五、教学引入

  通过介绍特鲁多案例,对学生提问:

  ①特鲁多为什么要创立美国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

  ②根据此案例,你认为以人为中心的照顾与以疾病为中心的照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③如何评价特鲁多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六、教学展开

  治疗并不总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它更重要的在于体恤和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医生不仅仅要关注客观指标,更要关注患者体验。作为医生要具有同情心,维护患者权利、隐私和利益,坚持一切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

  【课堂实录】

  1.具有同情心,维护患者权力和利益。

  师:特鲁多为什么创立美国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

  一生答:特鲁多当时自己也是结核病患者,但当时医疗条件差,他看到有跟他一样的患者,但得不到很好的照顾,于是向朋友借了400美元,创立了结核病疗养院,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医生的同情心,同时也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生答:结核病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得了结核,相当于被判了死刑,患者不仅有身体上的痛苦,更要忍受精神上的折磨。他感同身受,创立结核病疗养院,为结核病患者提供了一个避难所,维护患者的尊严,无私奉献。

  三生答:我之前看过关于麻风病的历史。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差,得了传染病相当于被判了死刑,结核病我想也是一样,周围的人们对传染病患者的反应是闻风丧胆,就连医生对结核病也是忧心忡忡。特鲁多能在周围人们不理解的眼神中,散尽家财,建立结核病疗养院,不仅仅是同情患者,做到既关注疾病也关注患者,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生答:特鲁多自己也是得了结核病,所以能理解患者角色、患病体验、患病行为及患者期望,同时不仅仅关注疾病,也关注患者本身情况,借钱建立结核病疗养院,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照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师:各位同学说得都非常好。以人为中心的照顾,既关注疾病,也关注患者,尊重患者、理解患者,维护患者的权益,这些都不是挂在嘴上说说的,要切实履行作为医生的义务;而要做到这些,没有同情心是不行的,只有具备同2情心、同理心,才能感同身受、理解患者,才能做到无私奉献,一切为人民健康服务,切实维护患者权利和隐私。

  【课堂实效】

  以具体案例导入,引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结合授课内容,使学生理解疾病、疾患、患病,理解患者角色、患病体验、患病行为及患者期望,最重要的是教导学生要具备同情心、同理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切实做到维护患者权利和隐私。

  2.严谨、细致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科学的实验方法。

  师:特鲁多为什么能找到治疗结核病的方法和策略?为什么能建立实验室,分离病原菌?

  一生答:特鲁多能从自己休假然后结核病好转这一现象中,总结找到治疗结合病的方法和策略,体现了他善于思考、总结的特质,这是我们以后做医生应该要具备的品质。

  二生答:分离病原菌,在那个年代、那种条件下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他能分离出病原菌,除了遇到困难不放弃外,还必须有科学思维、科学的实验方法,这也是未来对我们医生非常重要的东西。

  三生答:他分离出结核杆菌,但是我们查了他并没有因此得诺贝尔奖,也没有隐瞒实验结果,而是分享给大家,体现了他淡泊名利、坚持卓越、热爱自己的事业等崇高精神。

  四生答:他散尽家财,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建立了结核杆菌实验室,是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结核菌的实验室,体现了他热爱自己的事业,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杜绝任何与营利性质相关的行为,淡泊名利,能公平而合理地运用各种医疗服务资源。

  师:对,其实作为医生而言,追求卓越也是很重要的品质,未来在临床上会碰到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大家具备严谨、细致和敏锐的洞察力,并且淡泊名利。做科研非常枯燥,要能耐住性子,热爱自己的事业,这样才能专注于专业,有所成就。

  【课堂实效】

  此案例中特鲁多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实验室,分离病原菌。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具备严谨、细致和敏锐的洞察力,杜绝任何与营利性质相关的行为,公平而合理地运用各种医疗服务资源。

  3.坚持一切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

  师:如何评价特鲁多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一生答:“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特鲁多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后人们对他的评价,我觉得是对他一生无私服务社会和人民的总结。

  二生答:“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说明特鲁多不仅仅关注疾病,也关注患者,体现了他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不仅仅表现在具体临床上,还表现在追求科学上。

  三生答:我的观点跟上述两组类似,墓志铭是人们对特鲁多品质的总结,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四生答: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对他关怀患者的总结,还是对他在结核病疾病治疗和病原菌研究上的高度赞赏。他创立的结核病研究所,目前为止仍是世界上研究结核病最先进的研究所,造福全人类。

  师:是的,所以坚持一切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是他内心的原动力。

  【课堂实效】

  通过该案例讨论,分析具体行为代表的深层次含义,使同学们认识到在今后执业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

  七、教学总结

  评价特鲁多案例,特鲁多能敏锐观察,结合自身,找到治疗结核病的方法和策略,同时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实验室分离病原菌。这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职业;具备严谨、细致和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和杜绝任何与营利性质相关的行为;公平而合理地运用各种医疗服务资源。他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体现了他具有同情心、同理心,以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八、目标达成检测

  引导学生感悟当代社会涌现的各类爱岗敬业、医者仁心的现实案例,鼓励学生向时代楷模学习,激发他们学习榜样的动力。

  九、教学反思

  教师反思:以人为中心的照顾是全科医疗有别于专科医疗的特性。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更需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①既关注患者也关注疾病;

  ②以人为中心的照顾;

  ③理解患者角色、患病体验、患病行为及患者期望;

  ④改善患者尊医、就医行为;

  ⑤尊重患者权利:从问诊和倾听开始。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是医生人格魅力的体现、医生职业品质塑造的基石。

  学生感言:通过特鲁多的案例,理解患者角色、患病体验、患病行为及患者期望,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医生,既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患者,要具备同情心,同理心,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切实做到维护患者权利和隐私。特鲁多的敬业精神,具备严谨、细致和敏锐的洞察力,淡泊名利、杜绝任何与营利性质相关的行为,公平而合理地运用各种医疗服务资源,坚持一切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篇七: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急诊医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领的急诊医学理论学习及急救技能操作培训

  一、案例简介

  医学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医学专业的性质、任务及医疗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医疗工作者提出的医学职业标准和医疗行为规范;是医务人员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医疗管理医学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医务工作者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掌握和应用操作技能、提高工作技巧、做好本职工作的原动力。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对医学生施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医学是人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强调对生命的关怀。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教育,德育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医学生作为我国医学卫生战线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其道德水平决定着未来中国卫生行业整体道德水平。重视和加强医学教育中的1道德教育,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医药卫生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和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劳模精神,是指“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的精神。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秘笈。“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二十四字劳模精神在任何时候都需要,都不过时,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珍惜荣誉,传承劳模精神。

  我们创新性地提出将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应用于急诊医学教学中,前期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教学效果。在急救技能操作培训课程中,我们也进行了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应用探讨,基于急救技能案例教学,丰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创新校园文化,开展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模式。

  二、教学设计

  1.将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精神引领,联合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探讨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领的急诊医学教育教学培训效果。

  2.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探索新的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领的教学模式。开展劳模工匠课堂,课堂教学以多种形式集中讲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为切人点,从本行业的职业道德问题人手,使学生真正了解学习职业道德课的必要性,并学好它。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以探讨的方式学习理论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达到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并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

  3.探索情景教学的实效性,践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并将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急救技能操作培训实践过程中。配合教学在校内开展急救知识培训主题论坛,也可以选取一部分急救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参加我们教研室开展的“急救知识进万家”志愿服务项目,让学生感受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指引,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劳模临床工作体验日。强化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应用,落实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论原理。

  4.开展劳模工作体验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增强以体验为主,构建劳模带教明辨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组织一场医疗纠纷案的辩论。设定场景为:医院未能及时输血而造成患者死亡,选择两组学生进行辩论医院是否要承担责任。通过辩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5.构建劳模及工匠角色扮演教学模式,通过扮演患者、患者的家属、医务人员等重要角色使学生全方位理解医学活动,理解医学意义和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表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构建劳模及工匠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教师提出要求和思路,由学生具体策划实施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坚持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6.构建劳模及工匠案例分析教学法,把案例分析法借鉴到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中,使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有效性。在教育实践中,结合案例分析,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并通过个别典型案例的分析以达到认识一般的方法。选择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

  7.发挥劳模及工匠精神引领的德育教育主渠道作用,与专业课学习中德育渗透相结合,带领学生了解职业的崇高、伟大和必不可少,引领他们对职业产生敬仰、挚爱、忠贞之情。

  三、案例成效

  拓展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的。走出校门,体验社会,培养责任。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项学生活动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责任感,养成艰苦奋斗的职业习惯。积极4参与黄中伟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的急救知识进万家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等具体活动,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与社区、居委会、敬老院等共建合作关系,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义诊咨询和其他医疗保健活动等,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进学生对患者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感情,激发学生的社会热情和成就感,也使他们得到社会的尊重。在活动中,使医学生的德职业道德情感得到培养,敬业精神得到充实,职业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坚持讨论启发式教学,鼓动学生参与教学,在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更大的教育,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全面提升医学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深化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具有“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意识的未来医学家。

  四、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将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精神引领,联合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能够有效提升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领的急诊医学教育教学培训效果。

  2.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探索新的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领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以探讨的方式学习理论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达到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并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

  3.构建劳模及工匠案例分析教学法,把案例分析法借鉴到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中,使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有效性。情景教学具有极高的实效性,践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并将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急救技能操作培训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指引,落实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论原理。

  4.开展劳模工作体验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构建劳模及工匠角色扮演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坚持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5.发挥劳模及工匠精神引领的德育教育主渠道作用,有效地让学生了解了职业的崇高、伟大和必不可少,引领他们对职业产生敬仰、挚爱、忠贞之情。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教学模式的探讨初期,我们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性,尽量减少带领学生带校外做急救知识普及及技能培训志愿服务活动,仅仅停留在课堂模拟的过程,如果能够走出校门,让学生跟随志愿服务队走进6社区、街道、工厂、学校等,进行志愿活动,应该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学培训效果。教研室在明年的教学规划中也提出了规划,是否能够将一部分的教学经费为走出校门开展志愿服务的学生购买保险等。

  五、特色与创新

  创新性地将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精神引领,应用到急诊医学理论学习及急救技能操作培训,探讨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领的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以及急诊医学教育教学培训融合模式的实效性,基于急救技能案例教学,丰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创新校园文化,开展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模式。

篇八: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中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教学示例

  近年来,中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中药学本质上是一门涉及伦理、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的学科,因此,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药学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教学示例。首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政教育的融入:

  一、国情教育:中药学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通过对中药学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伦理教育:中药学中的很多概念和理论都有着深刻的伦理内涵,如药性、用药规律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提高其道德素质。

  三、实践教育: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中药学的实验教学和临床实习,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药学的魅力,从而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基于以上思想,我们可以设计出以下一堂思政教育融入中药学课程的教学示例:

  一、开篇引入:通过介绍中药学在国内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药学的重要性和地位,增强其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

  二、中间环节:通过教授中药学中的伦理概念和用药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提高其道德素质。

  -1-

  三、实践环节:通过中药学的实验教学和临床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中药学的魅力,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总结回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课程要点,巩固知识点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其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中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入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药学的概念、理论和技能,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从而实现中药学课程的全面发展。

  -2-

推荐访问: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专业课程 教学设计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