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档下载> 正文

【税务调研】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实践与思考

鸿贵文秘网 发表于2023-06-16 16:45:02 本文已影响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一、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背景自2005年以来,我县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税源管理的征管模式已形成,新的征管模式的运行相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税务调研】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实践与思考,供大家参考。

【税务调研】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实践与思考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一、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背景

2005年以来,我县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税源管理的征管模式已形成,新的征管模式的运行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对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明显的保障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就是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税源流动性和变化性的特点,造成税源管理不精细的问题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与之变化不相适宜的以下几方面的内部因素,也是实施税源管理精细化的主要障碍:  

一是税收政策执行问题。目前税收政策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完善之处,使得税源管理实际操作难度加大。比如对福利企业、免税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管理、废旧物资、农产品收购等其他抵扣凭证的管理、新办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的管理等问题,都是目前一线税源管理实践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

二是税收管理粗放问题。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收管理员管事不管户,忙于事务性工作和上级安排的零时性工作,有些税收管理人员管户多、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落实执行相关的税收法规和制度,加之一些政策执行上的困难,使得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多以被动的应付、静态的事后管理为主,对纳税人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多变的经营行为很少能够做到事前、事中进行主动、动态的分析监控,管理理念和方法仍然十分粗放,造成管理不互位。比如漏征漏管户、长期零、负申报的纳税人大量存在、小规模纳税企业低申报现象严重、违反税收政策的隐蔽性偷税案件的不断发生等。

三是税收管理机制问题。主要是内部各部门职责不明或者相互脱节,外部其他部门配合不积极,同一纳税人税种之间的管理衔接不够,没有形成税收管理的合力,从而造成税源的流失。例如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减免税审批按规定是税源管理部门进行实地调查、政策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实际中往往存在税源管理部门认为有审批环节把关,调查流于形式且不真实,而审批环节仅仅就资料审资料的进行审批,与了解和熟悉纳税人情况的管理部门沟通不够,形成管理的盲区。

四是税收信息运用问题。一方面纳税人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真实性相对较差,而我们的管理一定程度上过分依赖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运用不够,信息不对称,纳税人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从而造成税收的流失。

二、实施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及成效

税源分类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不同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找出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在当前已经成为一项由多级、多部门参与的综合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有多种形式,如按行业、按规模、按税种、按纳税人社会信誉等级、注册类型、类别以及特殊对象等等,这些方法也不是单纯的使用其一,往往是几个标准结合使用来划分。比如税种中分行业、行业中按规模等等。

1、积极探索,做好行业分类管理准备工作。我县目前税源管理是以生产、经营大类行业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全县纳税人的具体情况和行业特点,一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制定方案。明确税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我们结合所管辖的税源,运用相关指标和方法,选择相同或相近行业,分析行业特点,研究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针对不同行业确定不同的管理重点。二要开展典型调查,探索行业管理规律。在确定行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开展调查,了解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他的特点,生产经营模式和活动的规律,从中探寻出与税收相关联的关键点和环节,找出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三要梳理剖析信息,寻找主控、辅控指标,开展纳税评估。根据典型调查总结建立同一行业共性的控制指标和预警峰值,结合纳税人个性特点,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纳税评估。充分利用行业规律查找实际税源与潜在税源存在的差距,进而探索薄弱环节和形成原因。四是从行业管理向产业链管理推进。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是社会活动,它不是孤立存在的,纳税人与纳税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必定有一个固定的链条。为把税源真正管深管好,就应在实施分类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把纳税人放在这个链条中进行全方位管理。即利用链条中的相关信息,来了解把握该纳税人信息,采取交叉比对措施,构建立体管户机制。通过上述准备,为行业分类管理奠定基础。

2、科学分类,实施按行业税源管理模式。我县行业税收分类管理情况为:将3708户(其中注册登记10户)纳税人进行归并分类,实行按组分行业进行管理。具体划分为:水电行业(包括发电和供电)46户,商贸行业(含批发、零售、购销)64户,加工行业(包括矿产、这产品加工及其他加工修理)49户,化工免税行业(包括制药、化工生产、化肥、林业种植)46户,建材及制造纺织行业(包汽车配件生产、酒类生产加工,棉纺工业、水泥生产)22户,房地产业及所得税(含非增值为主题企业所得税和个人利息所得税)12户等企业实行分类、分行业划组管理。

3、创新方法,明确行业分类管理的要求。实施行业分类管理,有利于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当前形势看也是值得推广和探索的有效税源监控途径,要做好这项工作,对税收管理人员实施税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基于上述行业分类前提下,我们认为搞好行业分类管理要在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依法、规范;二是科学、有备;三是深入、灵活;四是有力、有效。要求管理员在对税源实施管理活动中,做到依法、规范管理行为;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做好相关信息的储备和分析;深入纳税人生产经营各环节、灵活分析和掌握纳税人相关涉税行为,达到有力、有效的实施税源监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在具体管理上创新方法:对出口退税实行购进实耗法,规定超过规定数量收购,未经实地验货而自行填开发票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对增值税企业分析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异常,究其原因,并及时督导整改;对企业所得税实行辅导稽查,结合汇算清缴,规范企业建账建制,强化户籍管理;对车购税严格执行最低计税价格表,对应税车辆核实征收。对砖瓦窑实行窑室容量定税法;对煤球加工、预制构件等行业实行耗电量定税法;对粮油加工业实行设备功率定税法,对茶叶行业实行季节性核定法;对修理修配业实行定额发票预征法;对摩托车经营户实行以票控税法。

实践证明,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成效显著,从近两年来的分类管理情况来看,效果比较明显:

一是发挥了税收管理员的“六员”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管理员担当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涉税工作的调查员、税收信息的采集员、纳税申报的评估员、纳税服务的服务员、征纳双方的联络员等“六员”职能。最终实现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格局。在税源管理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分类管理新方法、新思路,把税源管理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后的税收征管工作,及时掌握税源变化规律,有效地堵塞了税收的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二是实施分行业管理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我们划分的十大行业分别由17个管理组48名管理员进行税源管理,除水电行业(自然降水量减少)和制药化工(受市场疲软)影响收入略有下降外,其余行业税收收入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实现了税收与经济的同步增长,特别是分类管理后,商贸行业和汽配、纺织行业税收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税收弹性系数都超过了1%

三是确定了区域行业税负预警值和评估指标。我们在局域网站互动平台中发布评估指标,以便于税源管理部门掌握最新税负峰值,为强化纳税评估奠定了基础。

四是加速了行业税源管理的精细化进程。在分行业税源管理中我们逐户建立了企业基础信息台帐,涵盖内容有:企业基本情况,主要产品及购销市场,资金周转及财务核算情况,销售收入及实现税金,发票使用情况,违法违章处理情况,纳税信誉等级,纳税事项记录等指标及相关内容,基本做到税源管理基础数据“一口清”。

三、加强税源分类管理的几点思考

税源管理既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和重点,也是税收征管的难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纳税人经营活动的方式越来越灵活,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大,加强税源管理工作就显得越来越复杂和重要。笔者认为要加强行业税源基础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更新税源管理理念。经济决定税收,税源管理部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质量,就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切实做好税源管理工作,落实税源管理的各项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这个宗旨,全力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真正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我们实施行业分类管理,首先要在执法理念上,必须由原来的只重视收入计划完成,逐步向以税源管理为重点的转变。工作中不能单纯的以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论英雄,更要关注对税源的管理水平如何以及服务水平优劣,以税源管理质效的高低作为评判征管质量的主要标准。

2、加强税源分析和结果运用。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行业税源数据监控资源,把分析的结果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使其在纳税评估、日常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施行业分类管理后,要突出对行业管理中共性和个性问题的分析,对动态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不再孤立地把纳税人当作单户看待,而是把单户纳税人看成是同类中的一员,滤布 行业中的一员,把个性问题与行业规律进行比较,通过对同类、同行业单户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行业规律,运用数据分析设定不同行业税负率预警值,确定上限和下限,对超出预警值的企业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和评估,同时分析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约谈举证或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在此基础上由个案评估向开展行业评估形成对整个行业的全面管理。同时,加强行业税源收入分析,不仅为税收计划执行和分析提供参考,还能为领导提供组织收入的决策依据,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反过来指导税收管理人员加强税源管理。例如通过掌握行业纳税人财务、税收、经济指标与本地区同行业或其他地区同行业数据等全面信息,通过信息共享,传递到税源管理一线,减轻一线人员查找相关信息的工作量和困难,从而能够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实施管理。这一点,也是在今后工作中应该逐步得到加强。

3、建立良性互动体制。在现有条件下,实施税收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提高税源管理能效,必须全面收集、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传统的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已不能满足需要。要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及日常管理以及税务稽查良性互动体制,在分类管理中,必须做到管、征、查各部门之间的有机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合力效应,但要突出税源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好税源管理的重任。税源管理部门要对重点行业的重点税源企业,推行领导管户责任制,从税收管理员到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直至县局领导,要层层把关,各负其责,相互监督和制约,不能把所有责任都甩在税收管理员一人身上。

4、提高科技信息运用手段。当今,信息步伐日新月异,信息是我们税收征管的耳线,在目前纳税人资金流难以有效控管,仅靠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信息又难以确保真实性的情况下,只有把纳税人放到行业和产业链中,全方位采集其货物流和部分资金流信息,结合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如企业基础信息和纳税申报信息、行业信息、产业链信息,以及从行业主管部门、工商、银行、技术监督、海关、统计、审计等职能部门获得的第三方信息,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将这些外部信息与企业的纳税申报信息、一窗式管理信息相比对,剥茧抽丝寻找疑点和线索,从而加强对企业纳税申报信息的监控力度,最终提高对税源管理的监控手段。

推荐访问:税源 行业分类 调研 【税务调研】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实践与思考